(四)深化信息领域合作。
推进我省特别是珠三角与港澳在信息服务领域的更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三地在信息基础网络层面的对接。积极推进珠三角与港澳电子签名证书互认的先行先试,促进珠三角与港澳贸易便利化。在珠三角大力建设RFID(射频识别)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与港澳通关便利化。深化与港澳的数字家庭产业合作。鼓励珠三角信息企业参与粤港澳合作领域的规划建设,为三地共建“优质生活圈”提供优质的信息通信服务;并就运营管理、业务拓展、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内容与港澳业界开展交流互动,利用三地的互补优势,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八、保障措施
按照《纲要》“先行先试”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改革力度,为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完善规划衔接机制。
从整个珠三角区域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加强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的统筹协调,在有条件的地方努力构建将交通路网、电力线网、通信线网、供水管网等适度集中的综合性基础设施通道。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内部衔接,提高协调性。加强综合交通规划、电网和油气管网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信息化规划等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保规划等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各市规划的衔接机制,各市编制的城镇、交通、环保等规划,在报请省主管部门审批之前需与相邻市衔接,衔接不了的要报请省主管部门进行衔接,涉及跨地区基础设施的线路、标准及建设进度等要协调一致。对未与相邻城市进行衔接的跨地区规划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批准。同时,要强化与港澳的协商沟通,保障内地与港澳之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建设。各市要将省已规划的各类枢纽、厂站和交通路网、电网、天然气管网、通信网等线网状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到各自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预留足够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已出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动参与或组织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促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标准相衔接,加快建立与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体系相衔接的技术标准体系。
交通方面,规范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标准、多式联运服务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业标准体系,参与涉及物流领域有关信息、设施与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订,促进铁路、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标准的统一,实现多式联运的顺利对接。
能源方面,协调不同投资主体和不同资源来源的油气主干管网进行标准化建设,统一珠三角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标准,制定统一的天然气气质标准,规范中低压城市燃气管网及配套工程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维护,做好高中低压天然气管网统一衔接,确保珠三角天然气供应安全。
水资源方面,贯彻节能减排、节约用水政策,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及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珠三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实行统一的区域政策和标准,合理制定水资源及污水处理的收费标准。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的立法工作,完善水资源政策法规,协助珠江水利委员会起草保护和利用珠江水资源的有关法规报国家审批。
信息化方面,依据珠三角信息化战略确立信息化标准框架,加强面向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重点是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建设和统一接口等方面;加强标准实施,强化标准在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三)加强智能化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各类基础设施管理和营运效率,增强各类基础设施相互衔接支持能力,加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
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建设。统筹区域交通IC卡互联互通技术平台,建立交通一体化的公用信息平台。广泛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建设公开、公平、公正的大众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有效诱导集疏运客货流,提高运输效率、服务水平和安全性。筹划省级层面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开发、建设,建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服务系统。
推进电网智能化。加强电网运行的信息化管理,加快建设智能化的电网监测系统,研究大功率蓄电技术,分期升级电网技术,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传输,对不同区域进行及时调度,自动监控电网、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更快地恢复供电,实现电力灵活平衡调度和电力系统整体优化。
推进水资源监管信息化。逐步建立珠三角水文站点和水资源统一监测、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信息公布制度,加快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建设,确保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完善大型水库工程和重要中小型水库、三角洲闸群工程监控系统,满足防洪调度、水资源调度和改善水环境的要求。建设珠江流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健全防台风预警预报系统和防汛决策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