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4.营造绿色人居,实现资源节约

  建设绿色社区。社区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太阳能利用、景观生态化、科学绿化等因素,开展规划和技术的创新。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在空间形态上,合理布局开放空间,精心设计公共空间和街道环境;在建材方面,最大限度取自于当地,以降低能源消耗并减少材料废物;在节水方面,注重雨水收集,将雨水和污水的循环处理运用于社区绿化、景观、公共卫生等。各市要通过示范性项目或者科技地产项目带动创建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社区,推动生活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能耗的平衡,鼓励使用可循环材料;建筑单体设计时要注重设置遮阳构架,结合浅色涂料、屋面保温、节能玻璃的利用,达到建筑节能目的。倡导采取地下、半地下的停车库建设方式,倡导设备用房采用地下构筑物;适当控制住宅面宽与进深的关系,节约土地利用。建立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发展绿色市政。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走垃圾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的道路。针对不同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垃圾分类方法,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全自动、全封闭将垃圾降解,同时,将产出的高效有机肥料直接循环利用于城镇和居住区的绿化。开展绿色照明,推广和应用太阳能路灯及半导体照明相结合的系统LED路灯,在城市(镇)主干道、景观路率先安装,并逐步在城市(镇)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广场、公园等推广,达到珠三角整体节能减排的目的。

  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加速推广利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省内能源利用的比重,减少酸雨形成和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循环利用水资源。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惜水护水。开展雨洪利用:修复珠三角河湖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河湖滞蓄雨洪能力;新建扩建蓄水水库,全面提高蓄水能力;城乡建设要遵循低冲击的开发理念,科学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并大面积应用可渗透地面,确保建设后的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确保接纳的雨水成为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减轻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冲击。结合污水处理厂布局,进行污水循环再生。污水经必要的深度处理后优先用于市政和农业用水,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恢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二)建设广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区域,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具有强大的区域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世界城市是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优质生活环境也已成为世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未来珠三角地区要通过全面强化广州、深圳的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和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区域城镇-产业空间结构;同时通过建设适宜创业、创新和居住的城市综合环境,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引领珠三角向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群迈进。

  1.广州加快建设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打造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亚洲物流中心以及交通枢纽、信息枢纽“三个中心,两个枢纽”;继续巩固华南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地位,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发挥国际商贸会展中心作用,努力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乃至现代国际城市。

  凸现城市特色和个性,塑造世界文化名城的鲜明形象。继续强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作用,弘扬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区域合作基地的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探索低碳发展道路。

  进一步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完善区域性管理和服务职能,带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积极推动广州与珠三角其它城市的产业协作,逐步形成总部在广州、企业在珠三角,决策中心在广州、运作基地在珠三角的区域产业格局;依托广州作为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向珠三角、全省乃至更大的区域输出更多的文化、科技、教育等优质服务,带动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强化综合性门户功能,加强新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和广州南站等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珠三角其它城市和产业地区的交通联系,带动空间结构的优化。

  2.深圳打造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建设国际化城市

  加强制度创新与科技自主创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城市地位的提升,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

  走新型发展道路。继续当好深化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并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探索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社会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深圳特征的低碳发展道路。

  强化面向珠三角的国际化创新服务。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和区域协作优势,积极建设深港创新圈,加强深港双方在生产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使用等方面的交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合作发展。同时利用深圳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势,将技术创新服务向珠三角其它城市和地区延伸,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上下游功能互补的区域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区域产业集群。

  (三)携手港澳共建宜居湾区,打造新型发展模式示范区,携领区域一体化。

  凭借环珠江口湾区的核心区位,以及资源基础、交通条件的优势,将其打造成为创新基地、服务中枢、生态核心和多元文化融合之区。要携手港澳通过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将湾区作为全面落实CEPA、深化粤港澳合作,以及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在实施策略上,要充分发挥湾区建设的区域协同效应,实现粤港澳合作建设、各城市联动开发,共同提升珠三角一体化的水平,建设引领珠三角、服务港澳、示范全国、享誉全球的宜居湾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