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坚持项目区改造建设与农田耕地保护区相结合的原则。项目区一般选择在农用耕地保护区内,做到改造建设的田地不因工业建设、商业建设、城镇发展、退耕还林等非农业用地的占用而减少,保证项目改造一片,成功一片,保护一片,见效一片。
(九)坚持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各县(市)区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要加强建设工程的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百分之百"的举措进行,以保证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优质、高效、安全、廉洁。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切实做好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措施
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实施由土地整体治理平整工程、农田水利排灌配套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新农村建设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生物农艺措施、建后管理利用办法及其他工程等单项工程组成。改造技术主要是工程措施、生物农艺措施和制度建设三种类型。
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在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田、水、山、路、林、村等综合统筹,集中连片统一整治,综合治理。依山就势布置田块、规整零乱耕地,保水保土肥田,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合理配套田间灌、排道路等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土地平整,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置农田防护及水土保持设施,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平衡施肥,改良土壤,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田块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土涵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切实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
以总体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县为单位,把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资金有效整合起来,切实做到项目渠道不乱、项目管理不乱,项目标准不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相关部门必须按照各自职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切实把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与十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相结合、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相结合、与土地占补平衡开发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综合整治,合力推进。
(三)多渠道筹措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
中低产田(地)改造涉及面广,投入量大。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相关资金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政府、其他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市级项目实施部门解决勘测、培训、仪器设备、考核验收、资料汇编及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工作;要坚持"农民自愿、注重实效、民主决策"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创新"一事一议"制度,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技术服务等措施,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谁投资、谁参与,多受益、多分担"的机制,激发群众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热情,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用权和经营权,可采取公开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龙头企业投资改造,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拓宽改造投入渠道,同时积极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照市场化要求,探索建立供水服务收费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银政合作力度,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