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灾后恢复重建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对重建规划编制、项目布局、政策制定等重要事项都要广开渠道,通过建立意见征集和政策咨询中心、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等形式,鼓励群众建言献策,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特别要认真梳理吸收群众在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宗教设施建设,以及涉及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建设项目的合理化建议,虚心倾听、统筹兼顾各界群众的意见和愿望,不断优化完善重建规划和政策措施,确保充分体现民智、反映民意。加强矛盾纠纷原因的排查,建立信访接待大厅,关心体察群众意愿,及时调查了解群众反映突出的敏感问题,妥善处理好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避免因政策措施实施不到位而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六、注重精神家园重建,帮助群众树立生产生活信心。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抚慰工作,重建精神家园,对于群众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至关重要。要组织动员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宗教人士做好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工作,招募组织各类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协调非政府组织(NGO)提供医疗卫生支持和心理创伤咨询服务,积极缓解灾区群众的恐慌情绪、消除灾难的心理阴影。要大力宣传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典型事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灾区人民意志,帮助群众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和全局观念,增强战胜灾难的自信与成就感,引导发动群众以自强不息、铭恩奋进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灾后重建,凝心聚力,共建新家园、新玉树。
七、充实壮大基层组织力量,充分发挥服务引领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带领群众实现重建目标,是摆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对灾区基层组织执行能力的严峻考验。要根据灾后重建的工作需要,选派优秀干部赴地震灾区挂职任职,充实基层力量,加强协调组织,协助灾区基层组织做好灾后重建的相关工作。组织干部工作队深入片区、深入村社、包村包点,在废墟清理、规划设计、政策宣传、施工协调、质量监督等方面实行联点责任制。充分发挥村(牧)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的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搭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切实增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服务重建的能力,妥善安排好过渡期群众生活和生产恢复,确保灾后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