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机制,节能工作扎实推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了能源管理师试点。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出台了《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鲁财建〔2009〕6号),对宾馆、学校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进行补贴,全省建成集热面积11.4万平方米。省交通运输厅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交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制定了《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鲁运〔2009〕69号),我省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节能减排监测考核试点省。省统计局不断完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改进和规范统计办法,及时分析掌握全省能源消耗情况。省质监局建立了“山东省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全省近1300家企业纳入信息平台管理范围。2009年颁布节能地方标准35项。“十一五”以来累计颁布节能地方标准177项,其中,能耗限额标准54项,初步建立起节能标准体系。
(五)加强宣传,节能氛围更加浓厚。各部门不断加强舆论宣传,全社会节能氛围进一步增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制定了《2009年山东省节能宣传工作方案》(鲁经信协字〔2009〕3号),开展了节能民意调查活动,问计于民,推动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举办了“2009山东省节能减排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产品展洽会”,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现场会,在省级主要电台、报刊播(刊)发稿件1200多篇。对重点企业节能管理人员和节能监察机构执法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培训人员达3544人。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了汽车驾驶员节油环保驾驶活动,免费发放《节能环保驾驶手册》6万册。省质监局在山东金质网设立“节能减排工作”专栏,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情况,推广节能先进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全省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高耗能行业增长较快。2009年下半年以来,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部分地方和企业出现单位能耗反弹,给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带来较大压力。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全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有6个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增幅在1个百分点以下,有1个市出现负增长。有4个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低于20%。三是节能薄弱环节需不断改进。有的市节能评估审查工作没有全面落实,源头管理力度不够;有的市节能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以及生活用能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四是节能统计、监测、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有的市和部门节能统计、监测、执法管理力量较弱,人员不足,难以适应繁重的节能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