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0年1月31日玉屏侗族自治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10年5月28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县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条 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 本条例所称的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二)侗乡赶坳等民族民间传统习俗;
(三)龙灯吉语、山歌酒歌等具有代表性的侗家民间文学以及传统表演艺术;
(四)罐罐油茶等侗族特色饮食制作技法;
(五)印山书院、古城墙、风雨桥、钟鼓楼等与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载体;
(六)侗族服饰以及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经卷、谱牒、碑碣、楹联等与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资料;
(七)其他需要保护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按照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0.2%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第七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构,承担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鉴定、申报工作;
(二)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