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教学改革
6、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创建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能力。
8、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制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和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发挥优质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四、校本教研
9、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教研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相结合,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建立教学研究及集体备课制度,经常性开展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对教学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积极推广教研成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共享研究成果,并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
11、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培训活动,每学期组织教师培训两次以上,建立完善的教师教研工作档案,形成学校校本教研特色。
五、课程资源建设
12、按国家、省有关标准配齐教学功能教室,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建立功能教室及体育、艺术、技术、实验、图书、网络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提高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13、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资源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建立各学科教学资源库,发挥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
14、重视对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与人文环境等校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