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统筹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弘扬晋城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城乡社会风尚。完善城乡联动、一体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把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延伸到农村。引深文明公民、文明户、文明村镇、志愿者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村风村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扩大“文化低保”覆盖范围,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和各类体育竞赛,增强城乡人民身体素质。
4.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适时合理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各项救助补贴标准。在城市,要健全城市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在农村,要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收入核定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到2010年,城市低保覆盖面要达到7%,农村低保覆盖面要达到5%;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加快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争取五年内建立起符合全市农村实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农民工社会保障要扩大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构建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适应各类人群需求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从2008年起,将市区和县城低保户中的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保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全面推开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工作,每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补贴资金11000元,由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按4:3:3比例配套。到2015年,全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现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目标。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打造设施完善、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
要以创建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促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要突破行政村之间的“体制之墙”、“利益之墙”,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管、共护,用经营城市公共设施的办法管理和经营农村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