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完善4个基础数据库,重点推进15个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一)启动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全市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2.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对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促进法人信用系统建设,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3.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建设全市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满足政府管理和服务需求。4.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等专项数据库,为领导决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建设15个重要的业务应用系统
1.地理空间框架及应用系统。采集、整合城市地理环境等信息,构建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形成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位置的整合、共享和充分利用。重点实现警用地理、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市政管理等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决策与公共服务水平。2.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及便民服务系统。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应急指挥系统、“12345”便民服务系统,实现“平战结合”,即日常情况下承担便民服务及城市管理任务,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指挥,由“平”转“战”,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和处置能力。3.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推行电子病历,建设覆盖各级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设备、电子病历、床位等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使其具备疫情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等功能,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4.数字证书及电子签章系统。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强化信息安全;启用电子签章,推行无纸化办公,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5.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二期)。在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的基础上,增加国土、房管、统计、环保等部门企业的基础信息,扩大共享交换应用范围,提高市场监管、服务能力。6.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系统。制定全市各部门数据目录和数据共享交换标准,建立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服务体系,为各部门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共享内容,满足各部门业务数据共享需求,促进协同办公。7.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建设、房管、城管、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8.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全市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全市党员教育培训信息系统,探索运用在线学习、红色短信、手机报等手段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新模式;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的方式,及时掌握我市外出和外来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9.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加快图书文献、新闻广电、历史档案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在“校校通”基础上实现各类高质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满足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10.“平安漯河”信息服务系统。统筹公、检、法、司和信访等部门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安全、检察业务、司法审判、信访事项等内容的相关管理服务系统,扩大城市视频监控范围,为建设“平安漯河”、“和谐漯河”提供有力保障。11.网上审批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按照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监督模式的总体要求,广泛推行“一窗式登记、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一单式收费”的服务模式,对全市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实施全程动态监控。12.“城市一卡通”综合服务系统。整合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公共交通、日常消费、水、电、气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统一的市民卡,完成各种公用事业的预收费,实现金融、旅游、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查询及快速结算,提升城市管理水平。13.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饮用水源地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污水处理、重点污染源、大型工厂企业等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我市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可持续发展。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整合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及人力资源市场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15.食品药品监督信息系统。为食品药品监测、监控、监管提供信息化支撑,促进食品药品行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科学、规范运作。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