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多产业发展并举”转型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工作,为发展战略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为此,我市财政工作要按照“关注民生、科学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市场、效益、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改善薄弱环节,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地方财政可持续增长夯实基础。一是要紧紧围绕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基地、六盘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六盘山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避暑度假基地、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集散基地“五大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加大“三农”投入和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草)后续配套政策,统筹运用各类涉农专项资金,支持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计划,尽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落实好“家电下乡”、涉农补贴提标等各项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杠杆、费用补贴等多种政策工具,全面提高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水平。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开展岩盐、油气、煤炭等资源勘探开发及项目规划,加快盐化工以及煤电联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有效整合项目资源,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持发展壮大水泥及新型建材制造业,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四是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六盘山、须弥山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宣传推介提供财力支持;支持改造提升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促进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五是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拓展银政合作平台,加强与各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的交流与沟通,形成财政与金融的联动机制,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六是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软环境,支持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发展和园区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财政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突出位置,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重点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体现公共财政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要积极争取自治区转移支付和困难补助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促发展,确保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兑现落实,确保机关正常运转。二是要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城市救助、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全面落实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各项改革制度,购买就业岗位,增加公益性岗位,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逐步提高低收入人群社保待遇水平,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三是要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扶持,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补贴制度资金保障机制,扩大补贴受益范围。四是继续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政策落实工作,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职业教育发展、一中迁建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五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迁建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六是加大政法部门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政法部门办案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七是筹措安排教育系统评先选优、人口与计划生育、县(区)及市直部门考核奖励、招商引资、基层党建、科技特派员行动、劳务输出等资金,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努力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促发展”的目标。通过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