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2009-2011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规划》的通知

  2.强化多方参与,推进城乡风貌改造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做好分工。市、县(区)、乡镇各级各部门和包村联系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位、任务到人,特别是要发挥好县(区)、乡镇两级的作用,加强协调,强化沟通,进一步形成改造工作的整体合力。把“城乡清洁工程”、“穿衣戴帽”的改造与综合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结合起来,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整村推进国土整治结合起来。采取分期、分类的原则来推动改造工作,强化分类指导,改造工作切忌千篇一律,在基本的标准基础上突出特色;分期逐步实施,一期要着重做好外立面整治工作;重点推动,对于重点区域、节点要按时、按照自治区有关标准全面、全方位推进。市、县(区)两级加大财政支持和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改造工作的资金及时到位。坚持群众参与,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良好局面。围绕城乡风貌改造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良好氛围。

  3.明确帮扶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会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敢干事、懂经营、会管理、群众公认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开拓增收的发展路子,创新农民致富手段。以发展农村经济为载体。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帮助村镇发展农村经济,优化生产环境,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在明确帮扶重点基础上,结合帮扶村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和确定发展思路和致富项目,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本着“缺啥补啥,缺啥支援啥,尽力而为”的原则,为村里出主意,搞培训,引项目,建阵地,定制度,出资金,送知识,改环境,把党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观念、实用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并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4.创新帮扶方式,增强城乡共建实效

  采取“输血与造血”的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形式对农民开展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美德和民主法制等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帮扶思路,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多种帮扶形式并存的城乡共建管理与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帮扶单位为主,被帮扶对象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农村道路、主要干道的路灯、自来水源、电力供应、通讯与电视设施,合理布局乡村的卫生室、娱乐室、老年活动室、文化室、篮球场、宣传橱窗、公共厕所等主要公共设施,从而进一步拓宽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载体,增强城乡共建的实效。

  5.丰富活动载体,推进农村文明创建

  继续推进与创新以“万名农民进课堂”活动为内容的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以“教育促小康和教育现代化”为内容的农村文化惠民工程;以“城乡清洁工程”与“治理六乱”改造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积极创建一批具有时效性、内容鲜明,富有区域特色的创建活动载体。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以多方组织,群众参与为主,广泛扎实的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如: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使达到每参与一次活动接受一次洗礼、感悟一次文明的效果。建立健全活动载体创建的保障机制。强化活动载体的组织、领导、监督、实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良好的创建机制,确保创建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

  (八)实施社会平安维稳工程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平安建设

  完善综治领导责任制,健全各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评估体系和综治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综治干部业绩考评体系。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促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社会化、网络化、科技化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构建覆盖全面、警民联动、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的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排查、严打、整治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理和帮教工作,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以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释放、解教时的衔接工作;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租屋、机动车、治安重点场所”的综合治理工作。

  2.深化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集中开展食品联合或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强化药品专项整治。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和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管,加大稽查力度,完善药品抽验信息平台,全面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整治工作,切实消除药品安全隐患,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建设,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制度,做好对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建设由应对一般性紧急事件的应急联动平台、应对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重大灾害应急联动平台以及满足群众各种非紧急救助需要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同组成的较完善的城市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优化应急联动系统服务质量,推进应急联动管理体制变革,充分动员和发挥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对涉及公共安全、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加强监管,开展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整治,坚决杜绝无证生产行为。

  3.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认真解决影响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突发事件,对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严肃从快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对民族宗教方面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查了解,掌握工作主动权。定期排查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为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对进城务工、就医、旅游等的少数民族群众尽量给予帮助。不断壮大民族干部队伍。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通过立法和制定措施来保证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使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干部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在注重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培养两种方式来改善其队伍结构和提高其队伍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大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加大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