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了九届森林生态旅游节、黑龙江伊春原生态食用菌发展论坛暨首届山特产品交易会等节事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了“哈洽会”、“广交会”等一系列经贸洽谈会,在深圳、天津、三亚等地举办了旅游经贸推介会,提高了招商引资的实效性。2008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5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97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充分利用与俄罗斯毗邻的优势,积极做好对俄森林采伐、农业基地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边贸旅游等方面工作,推动对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已有10个林业局的11支队伍在俄开展森林采伐,年采伐量达到80余万立方米。2008年,对俄劳务输出5000人,口岸过货贸易额完成2057万美元,对俄农业开发逐步形成了粮菜兼营、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在俄开发耕地4475公顷。
6、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加快了四区连片步伐,扩大了中心城区规模,实现了新区加快发展,老区持续繁荣,使中心城区控制面积由原来的66平方公里扩大到210平方公里。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全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1%,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7.8%。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2008年,完成改造棚户区54.8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了哈伊、鹤伊、伊嘉、金南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完成了五营、桃山、梅花山、汤旺河石林等旅游公路及重要支线工程,实现了“一纵三横一环”、“两个半小时公路圈”的城市公路建设总体目标。同时,兴安湖水库、林都机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中心城热源管网改造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伊春相继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被联合国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生态功能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生态功能脆弱。小兴安岭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森林蓄积和可采成过熟林蓄积分别下降了55%和98%,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下降严重。草原面积减少,湿地面积萎缩,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局部土壤沙化面积加大,区域内温度升高,旱涝、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甚至出现盐渍化、沙化现象,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矿山开采引发的生态破坏严重,生态恢复缓慢。
2、接续替代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传统林业经济比重过大,非林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新兴接续产业规模不足,森林生态旅游、冶金矿产开发和绿色能源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还没有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和牵动作用。
3、企业历史包袱沉重。随着资源日益枯竭,主导产业萎缩,收入大幅度下降,导致森工战线从1989年起出现全行业亏损,已累计亏损5.3亿元,历史挂账32.5亿元,负债总额达78亿元,森工企业历史包袱沉重。
4、生态功能区建设投入不足,社会发展欠账较多。林区开发初期国家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生态功能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建设遗留了大量的历史欠账,52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和229万平方米的泥草房急需改造,个别林场(所)至今未通上常电,局址还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没有吃上自来水。林区职工工资水平长期偏低,2007年职工平均月工资仅736元,接近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三分之一,不足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二分之一。同时,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差,仅森工企业离退休职工就达9.7万人。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方针,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生态主导型经济;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实现“生态良好、产业发达、体制先进、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目标,促进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立足资源和地域特色,按照“三个决不”的要求,严格限制不符合生态保护的各种经济活动,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开发自然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点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以观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强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企业内部机制,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进一步营造大开发、大开放的氛围,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通过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