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抓好重点部位的宣传。法律援助宣传的重点部位是社区和乡村。各县(区)人民政府、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法律宣传,使每个困难群众都知晓法律援助制度。做到每个行政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条法律援助墙体标语(公示牌、宣传画)。各级公安、劳动仲裁、信访、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公证处、残联等部门要配置法律援助宣传手册,便于群众了解和申请法律援助,上述部门工作人员要对来访群众进行法律援助告知。
3.注重目标群体,抓好重点对象的宣传,加大对农民、农民工、困难职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宣传力度。
4.各级行政司法部门要将法律援助制度列入“五五”普法内容,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和普及面。
四、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准
(一)群众满意
通过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人民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民生、维护人权的执政理念有更积极评价。对受援人回访满意率达90%以上。
(二)社会反映良好
1.通过法律援助解决信访案件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信访案件,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
2.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息诉罢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三)领导认可
应援尽援工作成效要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认可,法律援助工作要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启动工作
法律援助是一项顺民意、解民困、暖民心的重要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要积极支持与配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来抓,及时解决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大力支持,搞好配合。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和参与法律援助的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人员准入标准。要整合资源,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鉴定人员等自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参与法律援助,动员社会力量捐助法律援助事业,不断壮大法律援助工作力量。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法律人才加入法律援助队伍,表彰奖励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