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课程教材,丰富学习内容。继续开展优秀社区教育课程、教材、课件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推荐评选工作,鼓励各社区教育院校站点大力建设符合地域特点、人群特征、需求特色的课程、教材和学习活动项目。
3.健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研究制定《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岗位标准》,探索建立社区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机制及其评价机制;鼓励建立健全专兼职协调、结构合理、流动有序、适应性强的社区教育教师与管理者队伍;建立常规性与提升性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与管理者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与机制,组织开展“争优评星”活动;促进社区教育的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改革创新社区教育活动模式,鼓励探索建立“名师工作室”、“教研俱乐部”、“观摩联谊会”、“精品课程讲师团”、“名优特课程开放讲坛”等各种创新、创优、创特的社区教育教学活动。
4.推进建设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全市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与平台。
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鼓励各区县大力推进本地区终身学习网建设,探索利用各种模式提高网上学习的吸引力、普及率、便捷性和成效度。针对不同市民人群开发和丰富网络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学习方式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依托各区域特点和力量创新网上特色学习活动,组织开展或鼓励学习骨干举办网上“学友论坛”、“网上交流互动学习圈”、“网上读书论书俱乐部”、“网上学习成果展示评价”等;通过精细化的网络管理服务系统,探索建设多层级、跨区域、全过程的“网络学分银行”,通过成果有效性的累积与显示,激励市民网上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办好“上海老年人学习网”,争取年内老年人网上收视点布局达到居(村)委数的80%。
组织开展“优秀和特色学习网站”、“优秀和特色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应用”、“优秀网络管理服务”、“网络学习组织”、“网络学习工作者”、“网上学习”等推进活动。
5.开展“开放大学”成人教育体系建设,构建继续教育“立交桥”。
以筹建“上海开放大学”为契机,探索基于“学分银行”系统建设的成人与继续教育“立交桥”体系,推进上海电视大学、区县业余大学(社区学院)、行业企业职工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工作,逐步实现横向联通;进一步推进各类成人高等教育与成人中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资格培训、社会文化培训之间的沟通,实现纵向衔接,初步建成本市中高等成人学历教育之间、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相互沟通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