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目标。
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8%;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有所下降;“三基地四港区”国家级物流枢纽初具雏形,形成年设计吞吐能力350万标箱;新增3-4家主营收入上10亿元的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6-10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重庆物流业快速发展夯实基础。2015年,物流业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框架。2020年,物流业成为重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成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二、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是重庆建设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工作主线。通过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促进重庆建成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速中西部地区内陆物流与国际物流融合。为此,要加强国际物流大通道研究,明确工作方向,研究国际物流大通道聚集疏散能力,预测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物流总量,建设相应的各种交通方式和网络,研究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配套政策。
(一)优化国际物流大通道布局。
国际物流大通道布局为“一江、两翼”三条国际通道。“一江”即通过长江通达太平洋。“西北翼”即通过渝兰铁路或渝安(康)西(安)铁路,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鹿特丹港通达大西洋。“西南翼”近期通过渝黔铁路由贵阳-昆明-大理-瑞丽出境,经缅甸中部城市曼德烈-石兑港通达印度洋和中东地区;远期规划建设渝昆货运铁路,经昆明至瑞丽及缅甸石兑港直达印度洋和中东地区。
(二)提升通道通达和通行能力。
改善长江通航条件,提升长江通行能力;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提升“西北翼”国内外通行能力,加快推进渝兰铁路、襄渝二线铁路项目建设,尽早建成投运重庆主城铁路集装箱枢纽兴隆场编组站,增强重庆铁路整合集疏货源的能力。提升“西南翼”国内外通行能力,加快建设渝黔铁路新线;深化渝昆货运铁路规划研究,并适时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予以实施;促进国家有关部委对相关省市的瓶颈路段加快实施扩能改造。
(三)增强国家级物流节点竞争力。
突出内陆保税港区优势,进一步完善全市物流空间布局,尽快形成国家级物流枢纽节点,发挥重庆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优势,优化市内外物流通道网络,发展国际贸易,积极提升物流软实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
(四)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中的国际国内合作。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和相关省市的物流合作,促进“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加快推进与周边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境内物流通道畅通。加强与通道各国之间的物流合作,积极配合并促进中缅铁路规划建设。开展国际通关研究,争取简化货物通关程序,促进境外和跨国物流畅通。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加快“西北翼”和“西南翼”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通行试验,推动相关物流产品的开发。
三、完善物流区域布局体系
规划建设五个级次物流功能相配套、空间布局合理、网络通达畅通、集聚疏散便捷的区域体系。第一层级,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即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三基地四港区”。主城区既有的猫儿沱、佛耳岩、茄子溪、九龙港4个码头暂维持既有功能和规模,随着城市发展和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的建成投运,陆续实施搬迁,其功能逐步向“三基地四港区”集聚。第二层级,五大市级物流枢纽,即万州、涪陵、长寿、江津、永川。第三层级,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即黔江-秀山、合川、南川-綦江、忠县-垫江(石柱)、奉节。第四层级,五大专项物流园区,即化工、汽车、高新、金属材料和农产品 (冷链)。第五层级,若干城市配送中心。
(一)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
1.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主要定位:依托内陆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和加工贸易,形成内陆地区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开放程度最高的口岸,建设中国西部地区外贸物流高地。
主要功能:寸滩水港保税港区现占地规模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水港保税物流以及保税贸易、保税金融等服务;远期拓展到8平方公里,寸滩水港保税功能逐步向果园港区延伸。两路空港保税港区现占地2. 37平方公里,远期拓展到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保税物流以及保税服务、保税加工等。团结村铁路物流基地保税功能区,占地3.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铁路保税物流以及保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