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园区环境保护。园区及入园项目环评与“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污水集中处理厂规划和建设进展情况,园区所在地环境质量、特别是水环境质量状况,园区周边有无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与园区位置关系,园区环境保护机构设置情况。
(四)园区规划编制、实施与当地城乡规划衔接情况,具体包括:园区用地范围是否位于相关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园区规划在空间布局、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等方面与相关城市、镇总体规划协调的情况;园区土地的划拨、出让和建设开发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要求;园区规划管理是否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实施统一管理,实行了“一书两证”的规划管理制度。
(五)园区基础条件。
1.区位及交通条件。园区与珠三角中心城市、所在地地级市、中心城镇的地理区位;园区交通通达情况(含与最近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的距离)等。
2.基础设施。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内外道路、供电、通讯、供水、排水等设施建设情况以及生活、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六)园区组织管理。管理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办公条件(包括地点、面积等)、管理模式、专职管理人员人数、学历职称、职责分工等情况。
(七)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合作双方地市劳动力转移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工业园所在地级市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规模等情况。
四、发展潜力
(一)园区发展思路和总体发展规划。
1.园区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
2.园区在所在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园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
4.园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全省的示范作用。
(二)产业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产业定位及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
2.产业准入条件。
3.招商引资计划。
4.产业布局。
5.产业配套及产业链的情况。
6.园区物流、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劳动技能培训及公共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土地供给潜力和保证园区建设及发展的土地供给具体措施(包括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
(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