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增强食品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着重培育和发展20家食品和5家医药集团企业,加速建设一批规模化、国际化的新型食品医药工业园区,促进食品医药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以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共同研发高科技产品、合作开发国内外市场为重点,开放市场、减少环节,鼓励企业通过资本重组、组建合资企业等方式,加强与国外有较强实力的食品医药企业合作。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与国际行业标准的对接,鼓励产品出口,支持企业逐步构建国外营销渠道。
(三)突出资源优势,发挥名牌带动力。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依靠现有食品、医药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采取多种措施争创名牌,扩大产品影响,树立威海产品的品牌形象,促进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把我市建成国内外重要的海洋食品、花生、果汁饮料、乳制品、医疗器械、中成药生产加工基地。
(四)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执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申办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和健康安全OHAS18000认证,积极推进美国FDA、欧洲COS注册及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突出抓好食品菌落指数超标和农药残留超标、违法滥用非食品用添加剂、食品安全保障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五)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和技术参股、入股、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食品医药行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威创办食品医药高科技企业或从事开发性研究。
(六)强化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食品医药工业振兴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完善食品医药产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做好监测协调工作,及时掌握全面、详实的行业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强化市场营销,巩固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全面推行ERP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财务、供应、生产、销售、库存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食品医药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威海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以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快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步伐,新材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2.7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0.2%,实现利税23.2亿元。
(一)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医用高分子材料、铝镁合金材料、子午线轮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低辐射镀膜玻璃等为主要支撑,以新型化工材料、纳米纺织材料、耐磨材料等为补充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拥有年销售收入过十亿元的新材料产品2项,过亿元的新材料产品7项。碳纤维预浸布、药物涂层心脏支架、医用非PVC及骨科材料与制品、非调质钢曲轴、大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等新材料项目已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生产;高性能碳纤维、光伏镀膜玻璃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已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
(二)规模聚集效应显现,龙头骨干企业不断膨胀壮大。目前,我市已形成高性能橡胶材料及制品、碳纤维及制品、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制品三大产业集群,其产值占整个新材料产业产值的60%以上。总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40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企业11家。子午线轮胎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三角集团大型工程子午线轮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可实现产值18亿元。我市拥有国内目前最大的碳纤维制品生产基地,年产值可达10亿元。威高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08年实现产值49.6亿元。这些企业的经济、技术等指标排在国内同行业前列,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聚集效应,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中试和产业化基地。
(三)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培育了一批新兴企业。2006年以来,全市新材料产业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近50项,获得补助经费近1.2亿元。这些项目的研发成功和转化造就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新兴企业。如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威海三盾焊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承担过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企业管理水平及职工素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优化,企业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四)产学研结合紧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市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和西安分院、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新材料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日益紧密,60%以上新上项目来自于产学研合作。如碳纤维、医用非PVC材料等重大产业化项目都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目前,新材料领域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一定的产业化能力,碳纤维及其制品、医用高分子材料、子午线轮胎等重点领域拥有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全市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拓展理化测试、大型仪器共享服务、新产品快速成型设计、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和中科院威海成果转化等平台,拥有市级以上新材料相关工程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中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
存在的问题:一是新材料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新材料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不高,对全市经济的支撑能力较弱。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新材料企业研发能力不突出,主要靠引进国外技术或与高校院所合作为主,自主研制的产品很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产品的简单加工,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三是缺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新材料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产品开发周期长、速度慢。由于产业发展和企业自身环境等诸多原因,目前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普遍缺乏。四是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风险投资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
二、目标任务
到2011年,通过整合新材料产业资源,形成较强的新材料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出具有导向性的新材料研发生产优势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以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实现产值600亿元。
三、发展重点
(一)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面向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提供服务的拓展理化测试平台、船舶设计与制造研究平台、新产品快速设计制造公共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依托高区创新创业基地、科创孵化器等现有服务机构,有效组织社会各类创新服务资源,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提供支持和服务,使相关机构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形成工作互动、资源共享的创新服务网络和体系。同时,使社会资源流动到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和各阶段,提高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形成成果孵化与转化中心,建立起“真正利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模式,形成多形式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体系,并与材料的应用领域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产业化项目
以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加快医用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特色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