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资源综合利用。
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工业产品基本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等产品的使用量。支持用再生材料替代新材,鼓励废钢材回收和采用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各类再生资源市场,提高再生利用的技术水平。重点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回收,规范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抓好废旧电子产品处理再利用。加强对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和工业废渣、废气、废水以及农林“三剩物”、次小薪材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工作,强化瓦斯治理,坚持先抽后采,重点加快娄底、郴州、衡阳、邵阳等煤层气抽采开发项目,建设煤层气发电项目。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政策,提升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动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到2010年实现全省城镇(含设市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20%的建制村完成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按照城乡和区域统筹的原则,逐步推行和完善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等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体制改革,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根据我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积极采用垃圾焚烧等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量。
(五)推动农业减排,增加森林碳汇。
努力控制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以节地、节种、节肥、节药等为重点的农业节约型技术和清洁生产,开展以农作物秸杆和畜禽粪便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选育低排放水稻品种,推广稻田间歇灌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施用长效缓释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技术,优良牧草和饲料的改良选育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继续推广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实施农村沼气工程。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力争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增加森林碳汇。大力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积极推进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在全省范围内严格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对商品林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林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理制度,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有效保护林地资源。实施优材更替和无节良材培养,选择种植高碳吸收的树种,并在城市、厂矿周边推广。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将固碳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划建为自然保护区,增强森林碳汇吸收能力。积极推进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造林43.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40万公顷,营造防护林94.1万公顷,建设绿色通道7490公里,其中公路绿色通道6922公里,铁路绿色通道568公里和14个城市林业建设环城林带 683公里。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一)提高农业领域总体适应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完善灌溉体系,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在易干旱的地方,加强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培育耐旱节水农业品种,推广旱季节水农业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水平。
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新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开展生物资源发掘及抗逆育种技术研究,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培育产量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逆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
加强病虫害防治。针对暖冬导致冬害虫存活率升高,病虫害易爆发、扩散等情况,选育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的检验检疫和监测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