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是气温升高延长了有利于血吸虫病传播的时间,洪涝灾害增多为血吸虫病的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血吸虫病在我省呈上升趋势。二是夏季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加大、强度增强,导致因中暑、心脑血管病、胃肠道疾病等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增加。
三、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现有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尽管逐步进行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经济增长一直以来依赖高强度的资源投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9.2%,能耗较高的重工业比重高达 67.5%,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目前我省经济基础仍然较薄弱,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工业适度重型化仍将不可避免,同时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能源消费还将进一步增加。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重工业结构,提高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因此我省既面临强烈的发展需求,又需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应对气候变化是我省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对能源消费结构提出了挑战。受能源资源的制约,我省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完全依靠从外部调入。尽管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较低,不可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目前全省水电的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70%,水电开发受多种因素制约潜力有限,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将难以根本性改变。应对气候变化对我省调整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对科技开发能力提出了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适应能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走低碳发展道路,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目前我省人才和科技储备基础仍需加强,能源开发、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全国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重点行业落后生产工艺、生产装备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因此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开发能力迫在眉睫。
(四)对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挑战。我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相对不足。要降低气候变化对我省农业的不利影响,必须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等抗逆品种,加强防灾抗灾、稳产增产措施的实施与技术研究。为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业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
(五)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挑战。未来气候变化增加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需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方位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目前,我省已经初步建立了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但技术水平较低,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有限,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较为薄弱,制约了我省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及影响评估等综合性的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第三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大力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建设和谐湖南,实现科学跨越与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全省应对气候变化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保障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升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
二、原则
(一)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应对气候变化应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湖南,着眼全球,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挑战。
(二)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方面要优化结构,节约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努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充分发挥适应和减缓行动的协同效应。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只有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统一部署,整体推进,才能使这些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