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案准备。修订完善防洪预案、洪水预报方案、防洪工程调度规程、堤防决口和水库垮坝应急方案、蓄水工程安全应急预案、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研究制订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主动应对大洪水。针对堤防险工险段,还要制订工程抢险方案。
物料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防汛物料,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应急需。
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防汛通信专网预警反馈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防汛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加强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对在河川、沟道、水库、滩涂、人工水道、城市排水设施上建设的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对未经审批并严重影响防洪的项目,依法强行拆除。
3.3.2 河道洪水预警
当河道即将出现洪水时,水文部门应做好洪水预报工作,及时向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水位、流量的实测情况和洪水走势,为预警提供依据。各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职责范围,确定洪水预警区域、级别和洪水信息发布范围,按照权限向社会发布。水文部门应跟踪分析河道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滚动预报最新水情,为抗灾救灾提供基本依据。
3.3.3 渍涝灾害预警
当气象预报将出现较大降雨时,各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按照职责范围,确定渍涝灾害预警区域、级别,按照权限向社会发布,并做好排涝的有关准备工作。必要时,通知低洼地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及时转移财产。
3.3.4 山洪灾害预警
凡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方,应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主动采取预防和避险措施。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预报水平,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凡有山洪灾害的地方,应由各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国土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绘制区域内山洪灾害风险图,划分并确定区域内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点及范围,制订安全转移方案,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山洪灾害易发区应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落实观测措施,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降雨期间,加密观测、加强巡逻。每个乡镇、村、组和相关单位都要落实信号发送员,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向周边群众报警,实现快速转移,并报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便及时组织抗灾救灾。
3.4 主要防御方案
3.4.1 防御超标准洪水度汛方案
超标准洪水来势凶猛时,各县(市、区)河道无力抵御,洪水将进入城区,预计市区建筑物阻挡洪水后,洪水水面将加宽,因而要采取人防。遇超标准洪水后,通过广播、电视发布各区域避险路径和方法,组织动员险区、险段沿线的机关、单位、街道、村委、居委撤离险区。
3.4.2 边山沟域避险
各部门、各单位在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提高防汛避险意识,增强防汛避险的责任感,确保一旦发现汛情,边山沟域两岸居民避险工作能及时、有效、迅速地开展。
3.4.3 工作措施
加强防洪避险宣传力度,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居民的防洪避险意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立起长效稳固的防御体系。对所管辖居民的姓名、地址、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等逐一详细登记,摸清居民底数。各责任单位积极组织全体人员参加,并在撤避路线沿线安排专人负责指导、组织居民撤避,确保避险工作迅速及时。开通汛情监督举报电话,严格24小时值班电话,向居民公开值班电话。
4 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4.1.1 按洪涝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四级。即一般(Ⅳ)、较重(Ⅲ)、严重(Ⅱ)、特别严重(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