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路水电气医学”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重点抓好村庄与公路干线衔接。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善电网布局,提高供电可靠率,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扩大广电网、通讯网、互联网“三网合一”试点范围。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基础教育向农村倾斜。巩固和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到农村设立网点,提升农村商贸流通设施水平。本着量力而行、群众自愿、适当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政策、法律服务“五下乡”活动。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制,健全县乡村上下联动、功能完善、运转有序的为民服务工作体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5.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购房落户政策。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政策,进城农民工获县级以上荣誉称号或高级职称的,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申请落户。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进城农民户口转到城镇后,3至5年内在计划生育、宅基地等方面仍按农村户口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七、不断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26.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特别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发行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贷款贴息资金的吸附引导作用,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监管。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城镇土地资产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可授权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集中经营,统筹运作,实现滚动增值。经营好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提高土地收益,土地出让收入可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适当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标准。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乡镇和村庄的转移支付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