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发“三个系统”。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系统。建立开放的农产品网上查询系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等进行监管,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认证和溯源管理,对全市农产品产前、产中、销售过程进行全程质量跟踪。建立城乡LED屏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及零售价格、农业科技等信息,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透明。
2.精准农业(PA)系统。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发应用精准农业系统,用以监测农作物产量、分布及土壤成分、性质、分布,为常规种植、设施农业、养殖等提供精准农业技术支撑,确保播种、浇灌、施肥、施药等生产环节科学合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益。
3.农产品供求及价格监控系统。建立覆盖全市重要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网上农产品供求及价格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各农产品交易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定期接收各地上报的农产品价格信息,通过动态对比分析,为各级领导决策及企业、农民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四项工程”。
1.信息化乡村建设工程。在现有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基础上,充分整合农村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网等资源,建立以市、县为主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实现1县1个信息中心、1乡1个中心站、1村1个信息点、1站1套工作制度、1站1套工作设备、1站1名信息员。全市建成农村信息示范站100个,完成农村信息员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培训,普及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上报等基本技能,对1万名农村中青年农民进行信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服务性质的农民网吧,发展以各级涉农部门为主的横向网络,拓展以向农村企业、种养殖业大户及市场延伸为主的边缘信息网络。
2.互动电视(IPTV)进村入户工程。2009年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互动电视,利用互动电视的网络交互式功能,以电视加机顶盒等模式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等在内的涉农交互式信息服务,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试点成功后,制定优惠的资费标准,进行推广普及,到2012年IPTV进村入户率达10%以上。
3.县域涉农产业信息化工程。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贸易市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专业经济协会、农村经纪人的价值链带动作用,通过建设特色农业网站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将分散的资源和农业企业、农贸市场、农业经纪人有机结合,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加快定单农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聚集地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