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营造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国家级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科技保险险种,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制定和实施地区、行业商标战略,完善商标扶持政策。强化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先行探索专利授权、商标和版权登记注册集中管理模式。
六、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高城市群国际竞争力
(二十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推进形成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为主体,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壮大县城镇和重点中心镇,构建网络化的城镇布局。增强南京、苏州、无锡三个特大城市的区域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沿江城市带发展水平,提高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积极培育沿海、沿东陇海线、沿运河城镇带,加快发展苏北腹地中心城市,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北翼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城市和乡村的设施配套,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空间格局。
(二十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在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城市群内部资源整合,推进优势资源共享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促进要素在城市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扩大同城效应,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城市现代化。加快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优先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功能转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和人口。充分发挥南京作为长三角辐射中西部门户城市的独特优势,提升南京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加强与合肥、南昌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长三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方面的传导和辐射作用,推进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加快连云港国际性海港城市发展,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推进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对淮海经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强化小城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二十八)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空间开发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引导城市理性发展。加强体制创新,研究提出相应的土地、就业、社保等制度设计,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增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公平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有效衔接,加强城市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特色;加强村镇规划,保护村庄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加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管理重心贴近百姓。重视城乡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和彰显乡村风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七、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二十九)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以大力调整运输方式结构,努力加强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之间衔接协调为重点,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长三角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网,加快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沪宁城际铁路、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和南京南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形成长三角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规划建设宁连铁路和淮扬镇铁路,尽早开工建设沪通、连盐铁路,打通长三角和亚欧大陆桥之间的铁路运输通道,构建沿海开发大通道,实现长三角北翼“2小时交通圈”;加快铁路向安徽延伸,建设宁安城际铁路和宿(州)淮(安)铁路,促进泛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省际通道、过江通道和港口疏运通道建设,推进高速公路的联网衔接;重点推进沪通铁路过江通道和崇启大桥、泰州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和连云港港、太仓港疏港公路建设;加快崇海大桥、苏通大桥至杭州湾大桥高速公路建设。以强化连云港港和太仓港功能为重点,促进沿海、沿江以及沿河港口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港口群;加快推进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深水专业化泊位建设,使连云港港成为服务中西部地区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加快太仓港建设,集中打造集装箱干线港;加快推进长江江苏段12.5米深水航道建设,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对中上游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京杭运河、芜申运河、连申线、盐河等航道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促进功能完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长三角机场群建设,着力提升南京禄口机场功能,将苏南(硕放)机场和南通机场分别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的组成部分和辅助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