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十一)努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建立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区域相对统一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加强与上海、浙江的政策对接。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优良载体,重点抓好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和产品交易市场等集聚区建设。到2012年,建成100个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与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服务业人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三、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二)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切实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和传感网产业自主创新,扩大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体系。以“感知中国”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把传感网产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使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发展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和核能利用设备,积极推进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突出发展硅材料、碳纤维、功能陶瓷、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等新材料,注重纳米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加快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快发展生物药物,研发创新化学制剂,着力建设泰州、南京、连云港、苏州等新医药产业基地。联合攻克关键技术,加快研发节能和环保装备及产品,促进发展环境服务业,努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十三)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切实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努力形成以核心关键技术为支撑的万亿元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产业,建设100个创新平台,形成全国重要、全球有影响力的技术研发、软件开发、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立足高端化、集聚化和特色化,协同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形成工程机械、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链。加强汽车、船舶研发设计,实施新能源汽车工程,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提升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装备制造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布局炼化一体化项目,高起点推进建设沿海沿江石化产业园区,促进联合重组和绿色制造,形成一体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十四)促进传统产业品牌化。持续推进纺织、轻工、冶金和建材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新创100个中国驰名商标,基本形成以名企名牌为依托的传统产业新优势。加强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开发和品牌创建,构建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转变。以食品、造纸、家电、五金制品、塑料等为重点,推进轻工产业品牌化、标准化,提高产品档次和产业集聚水平。优化冶金产业布局,加快技术进步,加速兼并重组,促进淘汰落后,形成国内重要的高档建筑用材、优特制造用材产业基地。坚持控制总量与调整结构、节能减排相结合,加快淘汰建材行业落后产能,推进建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和新型建材基地,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新型建筑材料。
  (十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建设沿海、沿江、沿沪宁线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形成产业融合、企业联合、集中布局、集聚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微电子、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吸引国内外资源,共同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形成5万亿元产业规模。着力推进产业转移,引导长三角地区在纺织、轻工、机械等领域形成中心城市研发、设计、营销与苏北地区制造分工协调、互动发展的格局。着力推进跨区域合作,协同上海建设全国领先的航空产业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核电装备基地;引导和鼓励省内资源性产业和一般加工环节向泛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推进跨区域协同发展。
  (十六)加快培育东部沿海重要经济增长极。加快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积极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形成区域增长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推进集中集聚开发,促进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形成沿海“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和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依托连云港港口,推进布局钢铁、石化等战略性产业,促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产业,增强“东方桥头堡”引领、辐射功能,加快建设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推进盐城港、洋口港等沿海港口有序开发、加快建设,加快沿海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扩大临港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新能源、新装备和新兴海洋产业。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千亿元级支柱产业,优化发展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的能力。
  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