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评价因素
评价内容
| 评价标准
| 评价等级
| 评价分值
| 得分
| 备注
|
总 分
|
| 100
|
| |
一、规划设计评价
|
| 9
|
| |
1.1
| 总体规划 ★
| 编制且批复了可行的总体规划,并按总体规划建设;
| 优
| 3
|
| |
编制且批复了可行的总体规划,但只执行了一部分;
| 良
| 2
|
| |
已经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未经批准,也未执行;
| 中
| 1
|
| |
没有编制总体规划。
| 差
| 0
|
| |
1.2
| 边界
| 保护区外部边界和内部功能区边界均清楚,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均清楚保护区边界,并已完成边界勘定,有界桩;
| 优
| 3
|
| |
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均清楚保护区边界,仅完成内部功能区核心区的边界勘定,有界桩;
| 良
| 2
|
| |
保护区管理部门清楚保护区边界,但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周边居民不清楚;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外部边界边界不清楚,保护区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周边居民不清楚保护区边界。
| 差
| 0
|
| |
1.3
| 范围
| 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要求,有利于保护对象的生存和保护,有利于实现保护区管理目标;
| 优
| 3
|
| |
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最小生存空间要求,不影响保护区主要管理目标的实现;
| 良
| 2
|
| |
保护区范围的划定存在明显缺陷,制约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 中
| 1
|
| |
保护区范围的划定不符合保护对象的管理要求。
| 差
| 0
|
| |
二、权属评价
|
| 3
|
| |
2
| ★
| 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边界内的土地/森林拥有所有权或经营权、管理权;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土地/森林拥有所有权或经营权、管理权;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只对保护区内部分区域拥有所有权或经营权、管理权;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界内的土地/森林没有所有权或经营权、管理权;
| 差
| 0
|
| |
三、管理体系评价
|
| 12
|
| |
3.1
| 管理机构 ★
| 自然保护区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其机构设置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符合;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已经建立了管理机构,其机构设置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不相符合;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尚未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仅有临时或代管机构及其指定的管理人员,自然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收到限制;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尚未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也无临时或代管机构或当地政府指定的专门管理人员。
| 差
| 0
|
| |
3.2
| 公安机构
| 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专门的公安执法机构;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有所在地方公安机构,可以实施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有警务人员;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没有建立任何公安执法机构,也没有警务人员;
| 差
| 0
|
| |
3.3
| 站点布局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保护点以及检查站、检查哨卡的设置和布局均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保护点以及检查站、检查哨卡的设置和布局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有差距,基本能实现保护管理区域的分区控制;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保护点以及检查站、检查哨卡的设置和布局不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仅能控制核心区;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保护点以及检查站、检查哨卡的设置和布局不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基本不能实现对保护区的控制,亟待调整;
| 差
| 0
|
| |
3.4
| 行政执法权
| 有多项行政执法权;
| 优
| 3
|
| |
有两项行政执法权;
| 良
| 2
|
| |
有一项行政执法权;
| 中
| 1
|
| |
没有行政执法权;
| 差
| 0
|
| |
四、管理队伍评价
|
| 9
|
| |
4.1
| 人员编制 ★
| 相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批复了人员编制,人员编制与实际在岗人员数量适宜;人员专业结构合理,且中等以上学历或持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比例≥20%;
| 优
| 3
|
| |
相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复了自然保护区人员编制,但现有人员超编或缺编;人员专业结构基本合理,但中等以上学历或持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比例<20%;
| 良
| 2
|
| |
相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复了自然保护区人员编制,但现有人员严重超编或缺编;且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保护管理人员严重缺乏,职工队伍不稳定;
| 中
| 1
|
| |
相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尚未批复自然保护区的人员编制,自然保护区没有专门的保护管理人员,现有人员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 差
| 0
|
| |
4.2
| 岗位结构
| 岗位结构合理,分工科学,涵盖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科研、宣教、行政、社区事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在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科,保护管理站、保护点岗位上工作的直接保护人员的比例≥70%;
| 优
| 3
|
| |
岗位结构较为合理,涵盖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80%以上,直接保护人员的比例≥50%;
| 良
| 2
|
| |
岗位结构单一,仅设置了保护管理所必需的岗位,直接保护人员的比例≥30%;
| 中
| 1
|
| |
岗位分工粗放,结构不甚合理,直接保护人员的比例<30%。
| 差
| 0
|
| |
4.3
| 职业培训
| 每年组织职工参加培训,能适应保护区管理的要求;
| 优
| 3
|
| |
两年之内,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短期学习和进修;
| 良
| 2
|
| |
五年之内,极少数人参加过培训,职工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 中
| 1
|
| |
没有职工受过培训。
| 差
| 0
|
| |
五、管理制度评价
|
| 12
|
| |
5.1
| 工作计划 ★
| 自然保护区制定了超过1个工作年度的管理计划、本年度与本年的月度计划,该计划完全符合管理规划目标,且得到全面实施;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每年制定具体的年度与月度工作计划,但该计划不完全符合管理规划和目标,或者该计划可行性较差,未能全面实施;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每年制定年度与月度工作计划,但是有部分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工作不按计划实施;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有的年份没有制定工作计划,日常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 差
| 0
|
| |
5.2
| 法制建设 ★
| 具有各级人大批准的针对本保护区的管理办法;
| 优
| 3
|
| |
具有各级政府批准的针对本保护区的管理办法;
| 良
| 2
|
| |
与保护区所在地方政府签有保护协议;
| 中
| 1
|
| |
没有制定针对本保护区的管理办法。
| 差
| 0
|
| |
5.3
| 制度建设 ★
| 自然保护区全面制定了保护管理的制度和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能落实到位;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针对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如巡护、值班和科研档案管理等制定了规范性制度和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能落实到位;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仅制定了保护工作制度,并能落实到位;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没有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保护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或已经制定的各项制度不能落实到位。
| 差
| 0
|
| |
5.4
| 人事管理 ★
| 自然保护区有良好的职工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职工安心保护区工作,工作热情高;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有职工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大多数职工安心保护区工作,工作热情较高;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有职工管理制度,但未建立激励机制,30%-50%职工不安心保护区工作;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没有制定规范的职工工作制度,保护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或已制定的各项制度不能落实到位。
| 差
| 0
|
| |
六、保护管理设施评价
|
| 6
|
| |
6.1
| 种类和数量
| 自然保护区具备保护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设施设备,包括办公、执法、保护、科研、宣教、培训、交通、通讯、生活等设施与设备,且各类保护管理设施设备数量达到《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相应设施设备的上限;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具备保护管理工作常用和必备的设施设备,包括办公、保护、科研、宣教、交通、通讯等设施与设备,且常用和必备的保护管理设施设备数量达到《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相应设施设备的上限和下限之间;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仅有少量的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包括常用的办公、保护、交通等设施与设备,且现有的设施设备数量达到《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相应设施设备的下限;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设施设备种类极少或没有。
| 差
| 0
|
| |
6.2
| 维护与使用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得到很好的维护,全部设施设备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设施设备有必要的维护,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设施设备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偶尔有一些维护,大部分设施设备随时需维修后方可投入使用;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设施设备没有维护,或急需更新换代。
| 差
| 0
|
| |
七、资源保护工作评价
|
| 12
|
| |
7.1
| 保护区控制
| 自然保护区能全面掌握与控制保护区外人员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能基本掌握与控制保护区外人员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只能部分掌握与控制保护区外人员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不能掌握与控制保护区外人员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
| 差
| 0
|
| |
7.2
| 巡护工作
| 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的巡护频率、巡护覆盖面(包括保护区及其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要求,保护区要在巡护季节每月巡护2-3次,寻呼覆盖面≥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5,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100%巡护;
| 优
| 3
|
| |
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的巡护频率、巡护覆盖面(包括保护区及其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要求,保护区要在巡护季节每月巡护2-3次,寻呼覆盖面≥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5,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100%巡护;各项指标完成率为80%以上;
| 良
| 2
|
| |
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的巡护频率、巡护覆盖面(包括保护区及其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要求,保护区要在巡护季节每月巡护2-3次,寻呼覆盖面≥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5,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100%巡护;各项指标完成率为60%以上;
| 中
| 1
|
| |
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的巡护频率、巡护覆盖面(包括保护区及其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要求保护区要在巡护季节每月巡护2-3次,寻呼覆盖面≥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5,重点防火区域和重点防盗猎区域100%巡护;三项以上指标完成率未达到60%;
| 差
| 0
|
| |
7.3
| 保护方法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完全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基本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差距较大,有一定的随意性;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缺乏有针对性的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
| 差
| 0
|
| |
7.4
| 保护成效
| 主要保护对象保持完整,数量稳定;
| 优
| 3
|
| |
主要保护对象基本保持完整,数量略有减少;
| 良
| 2
|
| |
部分主要保护对象质量严重退化,数量显著减少;
| 中
| 1
|
| |
主要保护对象质量严重退化,数量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 差
| 0
|
| |
八、科研与监测评价
|
| 9
|
| |
8.1
| 资源调查 ★
| 自然保护区在过去十年内完成了综合科考和专项调查,出版了综合考察报告或保护区资源调查报告;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在过去十年内完成了综合科考,但没有出版考察报告或保护区资源调查报告;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历史上(十年前)开展过综合科考或专项资源调查;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从来未开展过综合科考和专项调查。
| 差
| 0
|
| |
8.2
| 资源监测
| 对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和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监测;
| 优
| 3
|
| |
对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了系统监测;
| 良
| 2
|
| |
对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不定时进行了监测;
| 中
| 1
|
| |
没有对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进行监测。
| 差
| 0
|
| |
8.3
| 科研平台 ★
| 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科研平台,每年都有科研项目在保护区进行,近5年有重要科研成果;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正在建设科研平台,目前有科研项目在进行;
| 良
| 2
|
| |
近5年自然保护区偶尔开展科研项目;
| 中
| 1
|
| |
近5年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开展过科研项目。
| 差
| 0
|
| |
九、宣教评价
|
| 3
|
| |
9
|
| 自然保护区具有稳定的资源保护科普基地和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项目,如:书刊、音像、图片资料、宣教中心和网站等,并能定期开展宣教活动;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设有科普画廊、科普小径、橱窗等科普设施和环境宣传教育项目,如:书刊、音像、图片资料、标识等,并不定期开展宣教活动;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有少量的科普文字和简易科普模型,偶尔开展环境宣教活动;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没有开展任何环境宣教活动。
| 差
| 0
|
| |
十、经费管理评价
|
| 7
|
| |
10.1
| 工资与福利
| 自然保护区财政拨款能满足保护区编制内人员工资和福利的需要;
| 优
| 2
|
| |
自然保护区每年有稳定财政拨款,但不能满足保护区编制内人员工资和福利的需要;
| 良
| 1
|
| |
自然保护区有财政拨款,但来源不稳定;
| 中
| 0.5
|
| |
自然保护区没有财政拨款。
| 差
| 0
|
| |
10.2
| 事业费
| 自然保护区财政拨款能满足保护区全部的管理需要;
| 优
| 2
|
| |
自然保护区每年有稳定财政拨款,但不能满足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
| 良
| 1
|
| |
自然保护区有财政拨款,但来源不稳定;
| 中
| 0.5
|
| |
自然保护区没有财政拨款。
| 差
| 0
|
| |
10.3
| 经费管理
| 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经费用于保护,保护管理费能得到保障;
| 优
| 2
|
| |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经费用于保护(51%-70%),但用于保护的经费明显不足;
| 良
| 1
|
| |
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的经费比例过低(31%-50%),保护区管理目标难以达到;
| 中
| 0.5
|
| |
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的经费比例极低(≤30%),严重影响保护区管理成效。
| 差
| 0
|
| |
十一、 社区协调性评价
|
| 12
|
| |
11.1
| 社区关系
| 当地居民具有很强的自然保护意识,积极协助保护区搞好自然保护工作,保护区三年以来未发生过由社区或周边社区群众引起的破坏资源和环境事件;保护区的管理活动,对当地社区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发展;
| 优
| 3
|
| |
当地居民自然保护意识较高,一般能比较自觉遵守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区三年以来仅发生一起以上二起以下由社区或周边社区群众引起的破坏资源和环境事件,并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居民关系不甚融洽,保护区三年以来发生过二起以上三起以下由社区或周边社区群众引起的破坏资源和环境事件;基本上得到及时处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没有不利影响,也没有带来利益;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活动对当地社区发展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当地居民对保护区不理解,与保护区发生矛盾冲突较多。
| 差
| 0
|
| |
11.2
| 协调措施
|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从宣传教育到社区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协调社区关系的具体措施,并基本落实到位;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针对突出矛盾制定了部分协调社区关系的具体措施,并基本落实到位;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了协调社区关系的措施,但比较粗略,可行性较差;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有制定协调社区关系的具体措施。
| 差
| 0
|
| |
11.3
| 社区参与
| 社区居民经常参与保护区管理决策的制定,并能影响保护区的决策;
| 优
| 3
|
| |
社区居民能够参与保护区管理决策的制定;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部分征求了社区居民的意见,但社区居民没有直接参与决策;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在制定管理决策过程中没有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
| 差
| 0
|
| |
11.4
| 社区共管 ★
| 有共管委员会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定期开展共管活动,取得成效;
| 优
| 3
|
|
|
有共管委员会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定期开展共管活动,取得成效;
| 良
| 2
|
|
|
有共管委员会和相应的管理机构,签定了共管协议,不定期开展共管活动或召开协调会议;
| 中
| 1
|
|
|
没有开展社区共管活动。
| 差
| 0
|
|
|
十二、生态旅游管理评价
|
| 3
|
| |
12
| ★
| 保护区能有效地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有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生态旅游规划,旅游活动促进了保护区的发展;
| 优
| 3
|
| |
保护区能有效地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有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生态旅游规划,但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的保护没有明显的有利影响;
| 良
| 2
|
| |
保护区能只能对区内部分旅游活动进行控制,没有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生态旅游规划;
| 中
| 1
|
| |
保护区不能对旅游活动给予控制和管理。
| 差
| 0
|
| |
十三、监督与评估评价
|
| 3
|
| |
13
| ★
| 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良好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并得到很好的执行,其结果在保护区管理中得到应用;
| 优
| 3
|
| |
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可行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但是监督结果没有系统地为管理服务;
| 良
| 2
|
| |
自然保护区偶尔开展了一些监督和评估,但是没有全面的对策和/或经常性的结果收集;
| 中
| 1
|
| |
自然保护区没有对管理行为与管理成效进行监督和评估。
| 差
| 0
|
| |
合 计
| 85-100分,有效管理质量为优,60-84分,有效管理质量为良,59分以下,有效管理质量为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