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基础。把质量教育作为提高全员劳动者技能的重要内容,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才,用抓生产经营的手段培训质量管理人才队伍。要切实建立健全从产品、工程项目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大力开展“QC”小组活动,使主要产业的工农业产品、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服务行业和环境质量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四)加强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制置、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的原则,积极支持建立农产品、水产品、石化、钢材、食品、玻纤、化纤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区域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建立和完善全市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引导和支持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建设,强化自检能力建设,使之成为质量保证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不断提升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着力解决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等突出问题。同时,加快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加快质量人才梯队建设。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药品的全过程监管,扩大监督抽查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违法分子相互勾结、包庇纵容制假售假活动的违法行为,坚决打掉违法分子和违法违规活动的“保护伞”。建立健全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出事件的预警应急指导和救援体系,加强重特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检测监控体系,确保人身健康安全。
(六)构筑质量诚信体系。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求,分类分步建立工业、工程、服务和环保项目的质量诚信档案,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由职能主管部门分级分类监管。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把企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对守法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对质量管理薄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依法曝光并严肃处理。开展强制性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及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构建全市质量信用体系运行机制。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