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一)规划引领、科学发展。认真处理好市场建设集中与分散、规模发展与集约经营、新建市场与既有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关系,着力解决好规模小、布局散、重复建设、同质竞争问题,实现流通业态良性发展。
(二)做大规模、培育龙头。实行投入、政策、服务聚焦,重点建设综合大市场和核心商业商务圈,扩大体量、完善功能、打响品牌、扬起龙头,带动全市流通业快速发展。
(三)错位发展、形成亮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各县(区)之间走差别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之路,有选择地逐步培育发展在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的专业市场。
(四)统一领导、分级实施。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服从统一规划,兼顾各方利益,各负其责,各有侧重,通过多点突破,提升整体水平。
二、发展定位
以大交通为依托、大产业为支撑,按照把淮安建成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大流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培育“三大载体”,建成“四个中心”,即通过培育龙头市场、重点商贸商务区、物流基地,逐步将淮安建成长三角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商贸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和要素供给中心。
具体指标:
(一)到2010年,初步建立长三角北部重要物流、商贸商务中心的雏形,流通业实现增加值160亿元,占GDP比重14%,实现税收10亿元,从业人员60万人,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商品市场年交易额200亿元,直接经营8万人,相关服务4.5万人,带动产业加工5万人。
(二)到2012年,成为长三角北部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商贸商务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流通业实现增加值220亿元,占GDP比重145%,实现税收14亿元,从业人员7036万人,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40家;商品市场年交易额350亿元,直接经营10万人,相关服务6万人,带动产业加工7万人。
(三)到2020年,淮安作为长三角北部重要的物流、商贸商务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流通业实现增加值730亿元,占GDP比重16%,实现税收45亿元,从业人员100万人,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30家;商品市场年交易额1000亿元,直接经营15万人,相关服务30万人,带动产业加工30万人。
三、建设重点
根据现有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着眼于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兴建综合大市场在淮安火车站和淮安汽车北站周边,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左右淮安综合大市场,形成建材装饰、汽摩、五金、灯具、日化用品等市场集群,配套建设配载、物流、展示、电子结算中心,力争打造长三角北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商品批发中心,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中有淮安”的一级批发市场格局。到2012年,市场营业面积150万平方米左右,入驻商家8000户,年交易额80亿元,在长三角37地区形成较大知名度。到2020年,市场营业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交易额达到600亿元,成为全国知名产品交易市场。
(二)培育重点专业市场在2012年前,重点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30亿元、10亿元以上专业市场。
1.培育3个年交易额30亿元以上市场。一是在清浦区新建清江蔬菜批发市场,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二是在市经济开发区建设钢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三是提升淮安国际商城,走精品化、专业化道路,营业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
2.培育一批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市场。重点培育洪泽湖水产品大市场、盱眙龙虾市场、淮安国际农贸城、清浦区汽车物流城、仕泰隆模具城、淮安图书出版物市场、楚州农贸干果市场、涟水国际文化商贸城、金湖农机大市场。
(三)改造或搬迁整合市区现有市场遵循“规划引导、逐步改造、规范管理、调整提高”的方针,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要求,结合老城区改造、市政道路建设和商业中心整体形象提升,改造汇通市场、锦绣国际装饰城、华丰装饰城、金盛装饰城、淮汽装饰城、财富广场电子市场、华城电子市场等成规模但档次较低的交易市场,走精品店、商场化道路。搬迁五金市场、万福来家居广场、五星家俱广场、新龙凤家俱城、食品城、清中电子商城、昆仑纺织城、南方批发市场、机电五金塑料市场、瑞祥花苑五金市场、苏北建材市场、四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农业科技生产资料市场等市场,逐步引导向市综合大市场搬迁。2012年前基本完成全部市区现有市场的提升改造和搬迁工作。
(四)提升淮海中心商业区
突出大型商场、连锁超市、专业专卖等商业业态,建设围绕淮海广场2平方公里区域性商贸中心,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长三角北部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十一五”末,力争区域商贸中心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区域商贸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建设水渡口中央商务区
突出金融、信息、中介、文化、会展等商务功能,建设围绕水渡口的5平方公里区域性商务中心,打造功能齐全、服务规范、文化特色浓郁的长三角北部最活跃的商务活动集聚区。
(六)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