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道整治工程。按照“先急后缓、先闸后航、先通后畅、先线后网”思路,进一步发挥水运优势,大力推进航道建设,提高航道网整体技术等级水平,提高高等级航道比重。加快航道的整治、疏浚、改造,提高船闸通过水平,完善水运网络,形成干支结合、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航道网络。2012年前,基本完成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打通淮安与连云港水上快速通道,实现海港内移;加快船闸扩容、航道疏浚和水上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张福河等水运主通道联络线建设,进一步提高内河航道标准和通航能力,初步形成以京杭运河、盐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为主骨架,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620公里的通江入海、连城达港的内河航道网络。
(三)铁路联网工程。发挥铁路大动脉作用,加快建设南北向联系的铁路。加强同连云港及苏中、苏南的联系,实现与省会城市南京、国际港口连云港的“公铁水”互通,进而以南京为桥梁,实现与全国各地四通八达的紧密联系,形成便捷的运输联络通道;加强与安徽的紧密联系,形成煤炭快速运输通道,缓解淮安以及苏北地区能源运输紧张的局面。2012年前,建成宿宿淮、连淮、淮扬镇等3条铁路,境内铁路总里程达200公里;加快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积极争取启动宁淮城际铁路、徐淮沪高等级客货运铁路项目;超前筹划新长铁路电气化改造,抓紧规划淮钢、华能淮阴电厂等专用线、支线,拉开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序幕。
(四)港站配套工程。以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隙对接为目标,围绕港口、火车站、汽车站和上规模的物流站场进行枢纽配套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性的淮安港及规范化的停泊区,使港口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杂货集装箱化发展,为多式联运发挥支撑作用;加强公路场站建设,打造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网络,使公路客运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舒适化发展,使公路货运向专业物流化方向发展。2012年前,全市7个港区发展到作业区30个,主要港口岸线长7000米,建成一级枢纽客运站8个、五级以上农村客运站64个,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和配套节点。
(五)民航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淮安民用机场,完善机场周边交通路网配套,大力发展空港经济产业,积极开辟国内外航线,为淮安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打通空中通道。2010年上半年,淮安民用机场正式建成通航,年旅客吞吐量4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3200万吨,年客机起降5000架次,促进苏北地区支线航空运输的发展,为淮安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推动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空中快速通道。
(六)运输优化工程。积极引导内河航运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建立直接出口的国家二类口岸,促进多式联运发展;鼓励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建立以公路为基础的综合运输体系。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广使用环保节能型运输工具,建成快捷、质优、安全、高效,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客各种出行活动需求的公共运输服务体系。2012年前,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和居民集中居住点全部通达客运班车;毗邻省辖市之间长途客运班车平均30分钟一班,市区最多换乘两次公交车即可到达任意地点;全市综合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由现在的18.4%降到13%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七)管理增效工程。推进公路、航道管理体制,运输市场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广电子政务,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整合、开发信息资源,提升热线服务水平,建立道路、水路运输安全事故紧急救援系统。推广干线航道电视监控系统(CCTV)、船舶定位系统(GP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智能运输系统(ITS)、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区道路运输管理电子监控系统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实现运输经营、管理、组织、服务的信息化。建立区域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在公路场站、铁路站点、码头等处提供车船时刻、换乘建议等信息服务,同时提供网络出行信息服务。鼓励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应用,加强对运输通道、港口岸线等交通资源的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建立起市、县两级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参与、交通部门实施的综合协调的工作机制,成立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大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市、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钩服务重大项目,将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对影响大交通建设进度的部门和单位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发改、国土、财政、规划、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按照“从优从快”的原则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清理规范对交通建设的收费,降低收费标准,能免则免。
(二)加快健全大交通投入机制。市、县政府作为交通建设主体,共同承担部分交通建设资金,将地方财政增长部分按一定比例投入交通建设,保证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市财政2009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交通建设贷款贴息,并逐年增加,以提高交通控股公司信用等级,扩大贷款总量。每年安排300亩左右的土地上市指标给市交通控股公司,让控股公司享有受益权的土地“农转用”并上市,保证控股公司资金链正常运转。通过政策和税收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带资建设交通工程项目、投资发展现代运输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