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实践,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有力地缓解了我省就业压力。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从业人员达226.7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122.3万人,当年新增工业从业人数16.1万人。
但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中部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数量占全省的42%,盆周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带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上规划水平较低,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未落实,普遍存在产业繁杂、企业扎堆的现象。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与区域产业定位不衔接,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多数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链体系还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真正谈得上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15%左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内优势产业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相衔接,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水、电、路、气、通信、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镇规划建设体系配套不紧密,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三是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一些地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未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的减让,无序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外向经济发展缓慢,外向度不高。我省多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出口加工区数量太少,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产业园区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明确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努力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7+3”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支撑城市群、特色产业经济带形成更大的要素集合力和带动发展能力,为我省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