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且供给能力比较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拥有传统的干鲜杂果和小杂粮生产历史。该区是我省水稻、薯类、花生、果品、茶叶等主产区,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5.7万公顷,总产47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5.7%、43.8%;薯类种植面积14.6万公顷,总产108.8万吨,均占全省的56.7%;花生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省的36%;果园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省的29.6%;葡萄、桃、杏、柿子、山楂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5.8%、60.9%、34.9%、54.7%和63.4%。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占全省的25.0%,产量占全省23.4%,“三辣”产品“姜、葱、蒜”驰名国内外;粮食总产量937.8万吨,占全省19.9%,其中,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7.3%和18.0%;肉类总产量占全省的25.6%,蛋总产量占全省的20.3%,奶总产量占全省的14.5%。显然,农产品供给能力比较强。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大。该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承担能力较弱,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较大。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仅667.6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310.6,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4.4%(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44.5%,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占人均农村总收入的26.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500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0.8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4.7%,农业人口1655.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73.5%,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26.8%。由此可见,该区不但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强而且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也较突出。
3)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弱。该区中山、低山和丘陵并存,土层薄、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大,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1.5%。尽管该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70多万公顷,水田近6万公顷和经济林20万公顷,只能覆盖四分之一的土地,因此,农业在该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较弱。
2. 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依托区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筑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9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00万亩以上。
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以高标准建设粮食优势产区和花生、瓜菜、果品、黄烟、茶叶、蚕桑、中药材、饲草“八大特色种植产业带(区)”为着力点,扩大基地规模,实现种植品种的优质化、生产的标准化、经营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推进名特优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畜牧业的发展,重点规范畜禽饲养,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肉蛋奶品质。突出特色创品牌,加快无公害及绿色产品认证步伐,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大(规模大)、高(科技含量高)、外(外向型)、强(带动能力强)”的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一批整体实力强、带动作用大、机制灵活、盈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培植以临沂为中心的我省西部花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南花生生产基地;培植鲁南干杂果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中、鲁南林果业生产;重点发展鲁中南生猪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干鲜杂果、植物油、肉制品、乳制品、蔬菜、茶叶、中草药等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区域传统农业升级改造,再创区域农业新优势。
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管、用一体化发展,建立工程、生物、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防护体系。加强对各种农业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多层次山区立体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区域生态防护功能。
(六) 鲁东丘陵高效农产品供给功能区
1. 区域特征
该区位于我省东部,由18个县(市、区)组成,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丘外围分布山前冲洪积平原。土地面积26013.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5%。2007年,耕地面积88.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14.2%,区域总人口1200.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0%。该区是我省 “一体两翼” 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的一体的主干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其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等优势因素决定了该区对山东经济的带动作用。
1)传统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供给能力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油料、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2007年,花生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山东省总产量的32.2%;果园面积20.5万公顷,占全省的31.1%,水果产量517.1万吨,占全省的38.8%,其中,苹果产量占全省的56.2%,梨产量占全省的31.5%,葡萄产量占全省的42.5%;水产品产量达到382.4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8.5%;肉类总产量89.0万吨,占全省的14.8%;蛋总产量55.3万吨,占全省的15.4%;奶总产量83.9万吨,占全省的31.2%;粮食总产量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的12~14%。该区农产品所产份额大于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份额,也大于总人口份额,是保障我省油脂、果品、水产品等食物安全的重要区域,农业的供给功能明显。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轻。该区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技术体系较完善,生产力水平较高,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全面,经济基础较好,为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承担能力较强,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相对较低。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693.3元,全省最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2399.3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0 %(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30.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农村总收入比重高达33.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913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1.5倍,处于全省第一位。农业人口806.3万,占区域总人口的67.4%,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3.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0.1%。各类农业园区72个,占我省总数的31.3%。由此可见,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达,农业的休闲功能和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均比较突出。
3)水资源匮乏,干旱发生频繁,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弱。该区气候湿润和半湿润,常年降水量为650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5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除平原和谷地有较丰富的孔隙水外,其它地方由于基底为花岗岩和片麻岩,裂隙很少,属地下贫水区。该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3万公顷,经济林20万公顷,约四分之一的土地常年处于覆盖状态,显然,农业不足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调节。区内林地相对较多,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因此,相对于鲁中南地区水土流失较轻。
2. 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依托区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抓住半岛城市群建设这一契机,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构筑水果、油脂、水产品等高效农产品种植产业带,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城乡互动发展和产业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
该区水产、苹果、花生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供给优势指数分别达17.7、3.35和3.93。因此,该区重点围绕优质花生、特色水果、粮食、水产,辅以花卉、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建设外向型生态农业区;充分利用广阔的浅海滩涂资源,积极拓展海洋农业,大力发展规模水产立体养殖型生态农业和远洋捕捞;充分利用环境优美、名胜较多的优势,发展旅游型生态农业,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线)和观赏旅游业(带);积极创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打造生态农业高科技产业。
以推进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线,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以烟台为中心的我省东部花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胶东半岛;培植鲁东蔬菜加工出口型企业群体,促进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培植壮大以烟台为中心的胶东半岛水果加工企业,带动胶东林果业生产;发展胶东肉禽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培植胶东半岛海产品加工,带动沿海渔业的发展。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调节方面,应以拦蓄地表水和全面节水为主,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加快沿海防护骨干林带建设,构建以高效生态经济林为主体的多层次森林防护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林的生态调节功能,促进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区域农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五、 区域主导功能实现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之间存在互动和制约关系,推进农业功能区划的实施,实现区域主导功能,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功能的定位,实施不同的财政、产业、土地、环境保护、人口管理以及绩效评价与政绩考核等政策,推动农业功能区的形成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
(一)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促进农业功能区主导功能发挥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但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处于财政体制的边缘位置,财政对农业开支比重很小。农业和农民受到的公共服务相对工业和城市居民偏少。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省综合实力和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为了促进农业不同区域的多种功能合理发挥,结合全省农业功能区划工作的推进,确定省际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水平及其支出标准,对农业财政支付在省级财政预算中的标准和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对农业的公共产品投入和服务。与此同时,应充分考虑农业功能分区的因素,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时按不同区域的功能及拓展要求,进行有区别的投资,实行不同的政策。以农产品供给功能为主导功能的区域,优先安排水利、道路、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和粮食、经济作物等基本口粮及加工业原材料生产性补贴。继续执行与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制度(种粮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产粮大县奖励制度、能繁母猪饲养和保险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生猪大县奖励制度等各项制度。研究制定对棉花、油料、水果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保障农产品供给功能的实现。以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为主导功能的区域,重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和地区援助等,保障农民的基本需要,实现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的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限制破坏环境的工程及加工业投资安排。制定农业环保补贴政策和农业资源储备补贴政策。前者主要用于保护农业环境的基本建设投资,如生态林的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后者主要用于基本农田生态保育能力提升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休耕补贴、造林补助、草场改良保护补助等,以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为主的区域,投资主要由社会资本完成,但在产业发育初期应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加以引导,可以采用政府一般性服务的方式,增加对农业文化、农业教育的投入,更好地保护农业文化资源,发挥农业的文化功能。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支撑不同农业功能区主导与辅助功能的发挥与拓展。一方面,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政府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立法保证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要切实向农业倾斜,强化政府的供给主体地位,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另一方面,加强财政投资的导向功能,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二) 实行按农业功能区进行分类管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优势产业为载体的功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