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立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单位协防协治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体系。以社区、村社、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基层党政负责人、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社区和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主体责任,切实增强基层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应急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基层单位要针对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乡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应急救援力量的辐射作用;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切实增强师生公共安全防范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基层应急投入,及时协调解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市应急办、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需要,每年选择1-2 个基层单位(乡镇或街道社区)开展应急管理试点,对基层机构建设、预案制定、培训演练、队伍建设、物资储备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规范,带动其他基层单位全面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十九)加强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县市区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制度,组织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中小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切实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学校师生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新闻媒体要无偿宣传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等知识。要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校)的培训内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尤其是承担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和处置能力。
(二十)加大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经费、救灾装备及物资储备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规划布局内的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等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立紧急情况下财政资金快速拨付制度,确保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支出的需求。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对政府设立的应急救援机构,应逐步探索建立应急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灾害保险,分散风险,减少损失。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