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定机构
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旅游、环保、规划、质监、卫生、安全等行业专家,组成“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委员会”,统筹安排全市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的申报及评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办事机构,设在北京市旅游局综合处。
(三)评定组织及程序
1、评定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参评单位应在每年的规定时间内,向“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2、书面申请文件为《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申报书》(附后),内容包括:名称、范围、性质、功能、管理机构、建设内容等。
3、接到申请报告后,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委员会应在核实申请材料的基础上,于30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定。
4、批复与公告
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委员会自做出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复并发出公告。发出公告后10个工作日内,由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委员会向申请单位颁发统一设计制作的标志牌和证书。
(四)颁牌和证书
“生态休闲旅游区”标志、标牌、证书的样式由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委员会确定。
(五)复核
建立年度复核制度,由“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委员会”向获牌单位实施复核,对于复核不合格者按照程度采取限期整改或取消命名等措施,对于取消命名者三年之内不得重新申报。
附录A
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规范基本条件
本附录所列为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的基本条件,本附录中所列条款如有一项未达标,则无申评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的资格。
A.1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要求,三年之内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群众反映强烈事件及安全责任事件。
A.1.1 空气质量达到GB 3095的一级标准。
A.1.2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GB 3096规定的1类标准。达到GB3096的1类要求
A.1.3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GB 3838-2002的规定。
A.1.4 污水处理率大于90%,污水排放符合DB11/307的要求。
A.1.5 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
A.1.6 建立环境监测体系,根据ISO 14001-2004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A.1.7 环境影响评估
实施环境影响评估且评估程序完整,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提供生态旅游产品已经进行了环境
影响评估的证明,建设项目有国家环保部门认可的环评规划报告,并出示得到官方批准的证据,对生态完整性、脆弱性、破坏性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影响评估,并建立生态性预防机制。
A.2 旅游设施
详见旅游设施建设部分。
A.3 管理制度
A.3.1 管理机构健全
A.3.2 制定发展和保护规划
A.3.3 建立游客容量控制体系,尤其对生态敏感区域采用动态控制技术,制订有效防止容量超载的预案。
A.4 卫生设施
A.4.1 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 9664-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餐饮场所达到GB 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游泳场所达到GB 9667-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A.4.2 生态厕所布局合理,洁具应洁净、无污垢、堵塞、破损和异味,达到GB/T18973-2003三星级以上旅游厕所的规定。
附录B
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规范创建指标及评分细则
在满足附录A生态休闲旅游区创建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本附录表B.1所列《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规范》检查得分最高为710分,另有加分项目附录表B.2最高为40分。本细则评分,合计得分在640分(含)以上,可被评定为“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
表B.1 《生态休闲旅游区创建及评定规范》评分细则
序号
| 评定项目
| 评定方法与说明
| 大项分值
| 分项分值
| 次分项分值
|
1
| 资源与环境保护
|
| 125
|
|
|
1.1
| 自然景观保护
|
|
| 30
|
|
1.1.1
| 保护制度
| 保护制度完善,有生态监测制度和动植物救助制度
|
|
| 10
|
1.1.2
| 保护范围
| 有明确的保护区范围,并有一定的机构来从事保护区的管理与监督
|
|
| 10
|
1.1.3
| 保护措施
| 有专项保护措施保护所有物种并使之平衡,保护手段科学,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
|
|
| 10
|
1.2
| 传统文化保护
|
|
| 30
|
|
1.2.1
| 建筑保护
| 规划并实施重点保护街区、村落,保持其历史传承性和整体完好性
|
|
| 10
|
1.2.2
| 历史文化保护
| 以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为主要载体,整修陈列相应文物、文献(本款酌情计分)
|
|
| 10
|
1.2.3
| 自然文化保护
| 建设有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
|
|
| 10
|
1.2.4
| 民族民俗文化
|
|
| 15
|
|
1.2.4.1
| 节庆
| 保留传统的节庆活动
|
|
| 5
|
1.2.4.2
| 地方戏
| 保留地方剧种和传统剧目
|
|
| 5
|
1.2.4.3
| 民间工艺
| 保留民间传统工艺
|
|
| 5
|
1.3
| 保护资金
| 有一定比例的经营收入用于资源保护
|
| 10
|
|
1.4
| 环境保护
|
|
| 20
|
|
1.4.1
| 游客容量
| 划定生态敏感区域,测算并确定敏感区域的合理游客容量
|
|
| 10
|
1.4.2
| 禁止吸烟
| 设立吸烟区,区内有防火措施,配备必要消防设施设备。
|
|
| 10
|
1.5
| 能源保护利用
|
|
| 10
|
|
1.5.1
| 非再生性燃料使用
| 有明确的制度与措施,确保非再生性燃料使用的最小化。
|
|
| 5
|
1.5.2
| 可再生能源使用
| 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完全或部分取代非再生能源。
|
|
| 5
|
1.6
| 废弃物处理
| 对废弃物采取减量排放,提高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
|
| 10
|
|
2
| 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
|
| 60
|
|
|
2.1
| 交通建设
|
|
| 40
|
|
2.1.1
| 道路铺装
| 游步道铺装采用木质、石材等环保材料,与生态环境相适宜。
|
|
| 10
|
2.1.2
| 道路系统
| 实行绿色交通系统,内部交通工具采用清洁能源
|
|
| 10
|
2.1.3
| 景观路建设
| 沿线绿化好,景观完整,视觉完整
|
|
| 10
|
2.2
| 咨询导引系统
|
|
|
|
|
2.2.1
| 游客中心
| 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功能充分体现。
|
| 10
|
|
2.2.2
| 标识系统
| 设置合理,满足游客需求,使用生态材质
|
| 10
|
|
2.2.2.1
| 文字规范性
| 文字准确规范,有相应外文对照,符合DB11/T 334-2006的规定。
|
|
| 5
|
2.2.2.2
| 图形符号规范性
| 图形符号应符合GB/T10001.1和GB/T10001.2的规定。
|
|
| 5
|
3
| 旅游设施建设
|
| 350
|
|
|
3.1
| 旅游饭店
| 饭店建设,饭店服务,能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至少拥有一家3星及以上星级酒店
|
| 50
|
|
3.2
| 旅游购物
| 确保旅游商品不含濒危物种,不含有重要的文化与遗产保护价值的东西,旅游商品具有浓郁的生态性、地方性和绿色等特点。
|
| 50
|
|
3.3
| 新型业态
| 拥有至少一种新型乡村业态
|
| 50
|
|
3.4
| 特色沟带
| 拥有至少一条乡村旅游特色沟带
|
| 50
|
|
3.5
| 特色乡村
| 拥有至少一个市级民俗旅游村
|
| 50
|
|
3.6
| A级景区
| 拥有至少一个4A级景区或两个3A级景区
|
| 50
|
|
3.7
| 新型度假设施
| 拥有至少一个100个车位的自驾车营地
|
| 25
|
|
|
| 拥有至少一个200个营位的帐篷露营地
|
| 25
|
|
4
| 管理制度规范
|
| 45
|
|
|
4.1
| 规划方案
|
|
| 15
|
|
4.1.1
| 制定
| 遵循环境友好、清洁生产与社区参与共享等原则编制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
|
|
| 5
|
4.1.2
| 审批
| 经旅游、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审批,手续齐全
|
|
| 5
|
4.1.3
| 实施有效性
| 包括土地利用、功能布局、游览项目与设施安排等并有效实施
|
|
| 5
|
4.2
| 制度建设
|
|
| 20
|
|
4.2.1
| 专项制度
| 服务质量控制制度、旅游统计制度、旅游安全制度等健全有效。
|
|
| 5
|
4.2.2
| 管理人员
| 配备合理,中高级以上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
|
| 5
|
4.2.3
| 标准化管理
| 建立生态休闲旅游区标准管理机构,实施标准化管理。
|
|
| 5
|
4.2.4
| 投诉制度
| 投诉制度健全,设立旅游咨询和质量监督部门。
|
|
| 5
|
4.3
| 卫生管理
|
|
| 10
|
|
4.3.1
| 食品卫生
| 符合国家行业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可降解型一次性餐具
|
|
| 5
|
4.3.2
| 垃圾处理
| 垃圾收集系统、垃圾处理站、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垃圾分类处理、日产日清。
|
|
| 5
|
5
| 生态教育
|
| 80
|
|
|
5.1
| 讲解手段
| 讲解手段采取生态措施或材料
|
| 10
|
|
5.2
| 讲解方案
| 讲解方案生态意识强,内容完整,对游客生态引导作用明显
|
| 10
|
|
5.3
| 游客中心
| 提供含环境教育内容的宣传资料及游客手册,具有明显的生态教育与引导特点
|
| 10
|
|
5.4
| 引导标识内容
| 景物介绍牌生态教育内容所占比例
|
| 20
|
|
5.4.1
| >80%
| 景物介绍牌生态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在80%以上
|
|
| 10
|
5.4.2
| 50-80%
| 景物介绍牌生态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在50-80%之间
|
|
| 6
|
5.5
| 引导标识的材质
| 引导标识材料的生态性
|
| 10
|
|
5.5.1
|
| 全部使用可再生性(生态)材料,无任何污染、材质破坏或资源浪费现象,
|
|
| 10
|
5.5.2
|
| 部分使用生态材料,节约利用较为明显
|
|
| 6
|
5.6
| 旅游者引导行为
| 有一定的制度与措施,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保意识教育及行为管理。
|
| 10
|
|
5.7
| 生态奖励
| 生态意见采纳与奖励措施
|
| 10
|
|
5.7.1
| 行为奖励
| 有明确的制度与措施,对旅游者环境行为进行奖励、约束与监督
|
|
| 5
|
5.7.2
| 意见采纳
| 能积极采纳旅游者合理化建议,并能有效改进实施
|
|
| 5
|
6
| 社区共享
|
| 50
|
|
|
6.1
| 社区发展
| 有明确的制度与行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效果显著
|
| 10
|
|
6.2
| 社区劳务
| 用工以当地人为主,并积极购买当地农特产品与服务。
|
| 10
|
|
6.3
| 社会公益
| 能积极捐款或支持当地政府组织的环境或自然保护行动,以及其他社会发展进步行动
|
| 10
|
|
6.4
| 社区保护
| 有明确的制度与措施,降低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
| 10
|
|
6.5
| 目的地友好程度
| 不欺生,不敲诈,有礼貌,敬语普及程度高,随时帮助旅游者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