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主要任务:起草《纲要》草案,并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形成专项规划、行业规划草案,完成区(市)县规划纲要的编制。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研究,突出重点。要深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关系长远发展的带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各级各类规划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及重点任务、领域、区域和项目,从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力戒规划内容面面俱到、表现形式单一雷同、缺乏针对性的弊病,努力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等载体,将规划编制的进展情况及时发布,认真听取公众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咨询制度。
(三)规范程序,依法编制规划。对“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前期工作、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评估和修订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执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有关要求,避免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随意性。《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由编制部门报市政府批准;区(市)县规划纲要由区(市)县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市发改委备案。
(四)抓好衔接,增强可操作性。各区(市)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互相协调的原则,做好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衔接的重点主要是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与手段、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要切实做好重大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预期性、导向性规划指标的设置要符合规划本身的功能定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五、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