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可担保载体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主动会同相关方面,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及宅基地抵质押试点,探索林地和水面承包经营权、合作组织股权、农业机械、高效农业设施以及存货、商标等各类权利、动产、无形资产抵质押,继续推进农户联保、互保,努力扩大可担保载体的范围,同时积极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放大贷款担保倍数至5到10倍。
3.强化信用担保新模式的示范推广。积极借鉴推广山东等地“信用商会”等模式,深入总结我市部分县(区)兴起的行业协会、企业互保等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联合信用担保方式,克服个体信用担保能力的不足,提高涉农经济主体的现有担保能力。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协力推动,努力使本地区联合信用体建设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四、实施优惠政策激励工程,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1.开展金融支农优惠政策梳理汇编工作。去年以来,国家和省及相关部门在新设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设立和担保公司进入涉农担保业务、农贷风险补偿、农贷业务创新以及涉农贷款重组、减免和呆账核销、税收优惠、增加对苏北投入等多个方面,先后出台了多方面的阶段性扶持政策。市、县(区)财政部门要牵头会同相关方面,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梳理,连同我市出台的相关政策一起编印成册,发至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组织、担保公司等,便利各方面充分理解相关政策,更好地抢抓政策机遇。
2.推动支农优惠政策有效落实。各金融机构和相关方面要抓住当前难得机遇,用好用足各项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市、县(区)财政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促进各项政策及时落实到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措施,在地方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投入。
3.加大“三农”信贷投入考核激励力度。市、县(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考核奖励机制,突出加大对“三农”贷款的单项考核奖励力度,调动金融支农积极性。市、县(区)金融办会同各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每年对金融机构在信贷支农领域的信贷投入进行统计和综合考评,对涉农信贷投入总量较大、增幅较快的金融机构予以奖励。
五、实施金融生态优化工程,改善县域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