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应急平台已初步建成并发挥作用。已经完成省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试运行,主要实现了视频图像系统、语音调度与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基础应用系统、综合保障系统、应急综合应用系统等功能;实现了与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及29个省级部门的互联互通,可以进行视频电话会议,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在应急值守、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显著成效。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三大类省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2. 专业应急信息系统趋于完善。
着力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到2008年底已有61%的行政村(社区、街办)至少有一名灾害信息员。省、市、县(区)公安指挥中心都建有应急指挥支撑体系,各地依托“金盾工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网络传输体系。省、市、县、乡四级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村级设有专门的疫情信息人员。
(三)从应急队伍建设方面看,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社会救助团体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1. 骨干队伍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公安机关均组建了公安特警队。武警总队结合地域特点,建立了关中、陕北、陕南3个处突反恐协作区。省军区着眼应急应战要求,调整优化民兵预备役部队布局结构,加强了应急和勤务保障队伍建设。
2. 应急专业队伍基本形成。
矿山救援队伍建设进展显著。我省有矿山救援队伍20支、指战员815名,担负着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任务,其中有13支队伍通过了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中央和省属非煤矿山企业均已建立了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由医疗、疾控和卫生监督专业人员组成的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建成,全省107个县市区中有98个县市区成立了医疗专家咨询委员会。交通厅完成了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整组工作,人员规模达8720人。依托省消防总队西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吸收地震结构、地震监测预报、防危险品、医疗等领域70名专家组成了陕西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大大增强了地震灾害救援能力。
3. 应急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省应急委聘请了5名专家作为应急管理高级顾问。按照突发事件四个类别和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职业中毒和化学中毒等方面300多名专家的全省应急专家库,成立了陕西省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各设区市和省级有关部门按照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和行业特点,分别聘请了专家,充实了应急管理专家库,有力的促进了我省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依托省红十字会和团省委,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志愿者募集活动。全省应急志愿者队伍达2万余人,广泛参与消防、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活动。全省志愿者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从应急物资方面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趋于健全,投资力度显著加大,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储备品种相对齐全、调运快速便捷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十一五”以来,省级财政筹措资金700万元,用于10个设区市和23个县级救灾仓库建设,并对建设情况进行了督促落实,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储备品种相对齐全、调运快速便捷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重点加强了抗洪抢险、消防特勤、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公安出警、医疗救护等应急队伍的装备建设。2008年省防总新增价值133万元的防汛物资,使全省储备总价值达7638万元的各类防汛物资。交通部门配足了防滑沙、融雪剂、铁锨、沙袋及各类标志牌,做到物资分布合理、准备充足。省上通过政府采购,加工制作了价值650万元的救灾棉衣被,对全省救灾帐篷和棉衣被的储备进行了调整,投入370万元采购睡袋10000个、救生衣5500件、折叠床5000个、净水器1000个,使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更趋合理。加强了部分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使省级肉类储备达到4000吨,省级食糖储备达到500吨,市级肉类储备达到3475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