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洪涝风险分析
2.5.1历史上灾害情况
(1)台风对潮汕地区影响情况
自1954— 2001年48年统计对潮汕地区有影响的台风总数283个,平均年5.9个,其中7、8、9三个月是台风的主要月份,每月平均都有1.5个台风影响潮汕地区,一年有三次台风登陆潮汕地区的年份是1961年、1980年、1991年040多年来影响较大的台风有三个,一是1969年6903号台风(即7·28台风),风速值为52.1米/秒,妈屿站暴潮水位3.1米(珠基);二是1991年的9107号台风(即7·19台风),风速最大值为52.9米/秒;三是2001年4号台风“尤特”,风速最大值为53米/秒,妈屿站出现最高暴潮水位2.49米(珠基),潮阳海门站2.62米(珠基),比1969年“7·28”水位高0.60米。
(2)韩江下游洪涝灾害情况
历史上的韩江下游地区,洪灾频繁,据记载文献资料统计,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大水。据水文查测,韩江潮安站1911年9月5日洪水推算流量17000秒立方米,是迄今发生的最大洪水流量,堤围溃决多处,损失惨重。1960年6月11日潮安站实测最大洪峰13000秒立方米,水位16.88米(韩基),旦家园水位7.68米(韩基),新津河左堤溃决。1964年6月17日潮安站出现建国后最高洪水位16.95米(韩基),旦家园水位8.12米(韩基),堤围多处出险,内涝严重,农田受淹失收。
2.5.2灾害分析
汕头市洪涝灾害,均由暴雨形成。对我市江河洪水和城市内涝影响最大的暴雨集中于4~9月。这个季节,西南季风,热带气旋及热带低压都带来大量降水。威胁大的暴雨基本为两种类型,一是锋面雨,冷暖不同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一个锋面,尤其是当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暖气团相遇于华南上空,造成大范围降水,暴雨出现在地面锋线附近或前方,暴雨中心自西北方向向东南移动并影响我市,暴雨区东移路径恰好越过韩江流域上空,造成韩江峰高量大的洪水。二是台风雨,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暴雨中心随台风登陆地点及移动方向而变。一般当台风在我市及其以西登陆,路径向西北或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台风右侧雨量最大,雨区最广,江河洪水具有峰高势猛的特点;城市因暴雨及潮水顶托致排水不畅而受涝。1960年5月4~5日汕头市区出现24小时降雨397.5毫米的特大暴雨。
现汕头大围有海岸线28.6公里,风暴潮灾害是汕头大围的主要灾害,台风登陆时还带来巨浪,对海堤的冲击力很大。防潮堤是我市防御风暴潮的重要基础,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 94)要求,汕头大围防潮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防御能力,目前汕头大围防潮堤尚未达标加固,仍有一些海堤只有抵御20年一遇暴潮,因此风暴潮灾害仍对我市构成巨大威胁。
2.6洪涝防御体系
汕头大围(除牛田洋外)现有堤围89.961公里,其中防洪堤有49.289公里,河口防潮堤25.012公里,正面防御台风暴潮海堤15.66公里;有进水闸11座、排水闸17座、电排站13座和交通闸135座。上世纪80年代后,汕头大围堤防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加固,第一次加固是新津河右岸旦家园~红纹关河段的堤防、梅溪河左岸旦家园~欧下关河段的堤防和西港河堤防,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大港河潮澄闸下游的防潮堤、西港河西港桥闸下游右岸的防潮堤、西港河举丁闸下游的防洪堤都按高程3.65米修建新堤。第二次加固是从1993年开始,使大围的防洪和防潮堤及穿堤建筑物得到不同程度加高加固,大围的防洪(潮)标准和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根据汕头大围防洪(潮)工程目前情况和汕头大围在2001年“尤特”台风中遭受的损失情况来看,汕头大围目前的堤防防洪(潮)能力和标准只能达到20年一遇左右。防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堤防防御标准低,堤身强度差,隐患多;下蓬堤段堤身白蚁为害严重,梅溪河河窄水深流急。河道变化,危及堤岸安全。二是河道泄洪能力下降。西港出海口淤积严重,新津河出海口尚待整治。三是管理工作薄弱。河道堤防违章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工程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增加了防御的困难。穿堤涵闸、道口多,管理难度大。四是韩江自1964年发生过接近20年一遇洪水和1970年、2007年发生过接近10年一遇洪水,至今未发生较大洪水,堤防没经过大洪水的考验。沿江群众对防洪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麻痹大意和侥幸思想。五是围内没有系统排涝规划,现有排涝设施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如2001年7月6日“尤特”台风影响,妈屿站潮水位高达2.61米(珠基),市区大面积进水,到处一片汪洋,金平区的西堤、乌桥、光华、厦岭路,石炮台等共有三十多条马路受浸,最大水深达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