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果断处置的原则,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严防灾害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降低抗洪抢险的工作成本。
(4)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一切有利因素,贯彻防汛抗洪是全民义务的指导思想。
(5)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按照条块结合、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各地、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驻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确保救灾实效。建立健全应急通信联络系统,使各级防洪应急工作指挥机构、工作机构之间实现网络互联,通信畅通,信息共享。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6°14′40″~117°19′35″与北纬23°02′33″~23°38′50″之间,地处韩江、榕江、练江三江下游滨海平原;陆域倚山临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呈平原与丘陵相间,平原开阔平坦。土地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其中汕头大围面积152.99平方公里。汕头大围东至韩江分流新津河与外砂、新溪镇分界,北与潮州市庵埠镇为邻,以红莲池河北段为界,西北的桑浦山脉至八斗溪与揭阳市揭东县地都镇为界,西南和东南濒临牛田洋及南海。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珠基(以下同)0.5~3.0米,海积阶地(沙陇)2.5米左右。
2.2、气象水文
汕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山地和海洋气候影响,春夏多锋面雨,夏秋多台风雨,属华南多雨区,雨量充沛;降水量具有年际、年内分布不均的特点,多年平均年降雨量自沿海向内陆递增。市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15mm,最大年降水量2552mm(2006年),最小年降水量857mm(1967年),年际变化约3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夏秋(汛期)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2%左右,冬春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8%,故常出现春旱夏涝。台风带来急风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
2.3河海水域
2.3.1江河
汕头大围主要水系为韩江。韩江流域面积301 12平方公里,发源于紫金县和陆丰县交界的七星岽。主流梅江,在大埔县三河坝与由福建省北来的汀江汇合后称韩江。干流至潮州市湘子桥下方,分为北、东、西三溪。其中西溪在澄海区冠陇附近分流,主流外砂河,于澄海南港口入海;继而在市区境北的下蓬镇旦家园分流为新津河和梅溪河。新津河一般河宽100至300米,最宽处达500米;在龙湖区珠池的新津港入海,全长15.3公里,径流量占韩江的14.5%,中段建有下埔桥闸,拒咸蓄淡。梅溪河长13.9公里,贯穿市区中心,流经市区北部至西南部于杏花桥下游隔乌桥岛分成厦岭河和乌桥河后从西港入海,中段建有梅溪桥闸,径流量占韩江的11.5%。
市区西部,有西港河和大港河。西港河和韩西平原内洋排水渠道,从举丁水闸经西港桥闸流出西港入海,河长6.9公里。
大港河发源于桑源山北麓潮州市境内,集雨面积125.4平方公里,上游从潮州市庵埠镇宝陇附近流向鲍浦镇山兜村的鲍济河,过大港桥于西港犁头镖与西港河汇流人海。
2.3.2海域
汕头大围南界为海域,从西面的牛田洋、市区中心的汕头港至妈屿岛外的南海,岸线全长28.6公里。港内海面宽度,牛田洋处2~4千米,市区海滨广场处宽仅1千米左右。
2.4社会经济
汕头大围捍卫面积为152.99平方公里,2006年围内人口106.67万人,耕地面积4.8万亩,国内生产总值约220亿元,辖区城市设施完善,是汕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科技基地,也是汕头特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门户。有通往国内外的汕头港客运站、西堤客运站等一批客货运输码头;有沟通汕头南北、连接广汕公路的□石大桥和连接汕深高速公路的海湾大桥。206国道汕揭路段和金砂路可直达汕头机场和广梅汕铁路汕头站及汕头深水港码头。有龙湖区省级民营科技园,汕头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万吉工业片区,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基地汕头软件园龙湖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