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煤炭工业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安全高效高产,加快推进炉渣、煤矸石、煤层气(瓦斯)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钢铁工业要鼓励企业开展精深加工,生产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钢材;强化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废钢渣的综合利用;鼓励废钢材回收利用和开发可替代材料。水泥工业要继续执行“限制袋装、鼓励和发展散装”的方针及相关政策;继续执行对掺废渣的建材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化工业要进一步推动己二酸等生产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等合作项目,减少氧化亚氮及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农业。
在大力发展农牧业、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在水稻种植、动物养殖等领域采取一些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作出贡献。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冬囤水田,开发利用100万亩冬水田发展秋冬作物,按作物生育要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继续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加强天然草原恢复建设与保护利用,重点在三峡库区及武陵山区开展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保护利用,保护建设和改良利用草山草坡40万亩。以“一池三改”为主,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优化家禽养殖业布局规划,集中建设污水和粪便等处理设施,着力推进大中型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还田消纳。进一步加大水稻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微生物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技术、秸杆处理技术和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
(五)林业。
大力实施森林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三峡库区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速生丰产用材林、长江防护林二期、石漠化治理、农田林网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建设、主城区城周绿色屏障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都市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他区县(自治县)创建市级森林城市。继续落实《
重庆市绿化条例》、《
重庆市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大力推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造林,全面推进社会造林。建立健全林业服务网络、林业执法网络、林业管理网络、科技创新体系等四大网络体系。通过有效实施重点工程和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六)循环经济发展。
制定《重庆市发展循环经济条例》、《重庆市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建立健全资源合理利用评价体系,施行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贯彻落实《“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和清洁生产等五个方面实施19项重点工程。推进国家和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成功经验。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农业。
1.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稳定提高农产品供应能力为中心,重点发展水稻为主的口粮,玉米、甘薯为主的饲料粮,高粱和加工薯类为主的加工用粮,马铃薯、甜糯玉米及豆类为主的粮菜(饲)兼用作物生产,同时要实施粮饲分治战略,将“粮经”二元种植模式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推行种饲养畜,逐步把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
2.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展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开展新一轮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溉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快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3.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大气综合监测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增强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信息传输能力建设,气象公众服务覆盖面达到90%以上,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水平。重点完成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人工增雨防雹系统、新型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工程和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与业务服务环境综合改善等一批骨干工程项目。建立农业重大病(疫)虫草鼠害测报预警系统,重点开展农业重大病(疫)虫草鼠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4.开展农业适应性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选育抗逆品种;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研究取得进展,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在全市开展旱作节水农业重点示范区县建设,推广农耕技术、节水生物技术、信息管理手段等10项先进实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和超高产综合技术。
(二)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