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强海岸带管理。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防止产生较严重的海岸生态破坏和海洋环境污染。加快沿海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建立海岸带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到2010年,海岸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加强重点海堤达标建设,加快完成100公里重点侵蚀段和其他重点堤段主海堤达标建设,达到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标准。
6.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重点在太湖、洪泽湖、里下河水网沼泽地区、长江洲滩以及沿海滩涂建立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到2010年,2/3以上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形成环太湖、长江沿线、运河沿线、徐宿淮和盐城沿海生态湿地生态旅游带,使生态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业的重要品牌。
(三)强化机构建设与管理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协调机制。加强部门磋商,完善议事规则,强化科学管理,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市、县两级应对气候变化组织建设,完善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四)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媒体宣传,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努力营造全民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到2010年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四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根据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进一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关闭钢铁、水泥等领域生产能力过剩、结构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企业。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促进投资向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流程转移,以提高经济活动的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的比重,使企业由能耗型向科技型转变,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为契机,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实施启东、如东、大丰、射阳、滨海等沿海百万千瓦级风电发电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
(三)加强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制订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在能耗大的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纺织等工业行业和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业行业等领域,推广节能技术,开展节能活动,量化节能指标,降低能耗,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组织冶金、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10大节能减排重点技术领域,加快攻克100项关键性技术及装备,开发推广100项潜力大、应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节约建筑材料活动,进一步强化钢材节约,推广散装水泥,鼓励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淘汰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实现煤炭清洁燃烧的各类中小型锅炉及工业炉窑。
(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
突出化工、冶金、建材、纺织、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组织实施以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稳定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的节能改造工程。制订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制订严于国家要求的合成氨、水泥、钢铁、烧碱等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定额、限额标准,执行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
--化工行业。加快技术升级步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新型精细化工,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后道产品的延伸,鼓励石化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系列化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物排放。
--纺织行业。实现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转变,抓住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开发、品牌推进三大关键环节,提高产品档次。鼓励采用气流纺、清网联、细络联、高速纺等技术,大力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技术和工艺串联用水节水技术,印染行业推广使用干洗机和绳状漂洗工艺;印染的碱液、化纤的酸液采用多效多级蒸发设备;提高传动润滑效率,降低电耗;鼓励采用泡沫染整、涂料印花、高效煮炼、快速退浆、湿布丝光、湿上浆等工艺,减少烘干和加热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