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等适应性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广泛参与和合作的原则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全民关注、共同参与、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及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国内合作,通过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目标与任务
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近期目标年设定为2010年,远期目标设定为2015年,部分展望到2020年。具体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从2007年的0.853吨标准煤下降到0.79吨标准煤,到2015年下降到0.7吨标准煤;到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7年的2.35吨下降到2.30吨,到2015年下降到2.18吨。
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到2010年全省风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风电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加快田湾核电二、三、四期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省核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鼓励发展垃圾发电、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全省秸秆发电、垃圾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60万千瓦和25万千瓦。力争到2010年清洁能源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0.5%增加到0.7%。
3.强化重点行业管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方向发展。强化重点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基础管理,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到2010年,全省率先在轻工、纺织(印染)、建材、石化、机械、汽车、冶金、电力等8个重点传统产业完成生态化改造试点工作。对铁合金、焦化等行业全面实行准入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生产管理和污染治理水平。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有效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到“十一五”末节约2000万吨标准煤。
4.加强林业管理,增加碳汇能力。实施“绿色江苏”林业行动,建设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以上。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现代林业体系,有效增加森林碳汇。
(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抗逆品种,加强农业生产抗逆技术研究,推广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完善江河湖海防洪工程体系,沂沭泗水系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洪泽湖及淮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区域除涝标准苏南达到10-20年一遇,苏中达到5-10年一遇,苏北达到5年一遇以上。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及3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保障水库下游地区安全。开展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工程建设,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建立健全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对流域内水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保护和调整。加强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源安全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水源水质状况,全省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以上。推广区域供水,加强饮用水源集中管理,提高城乡供水系统覆盖率、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到2010年,全省98%以上城镇居民实现集中供水,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
4.加强气候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加强气候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优化和完善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沿海、沿湖、沿江、沿路和城市气象监测网,风能、太阳能监测网,建立交通气象、海洋气象、城市气象、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暴雨、台风、强对流、干旱、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与防灾减灾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可行性论证工作,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