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影响交通设施安全。台风会毁坏码头,特大暴雨会冲毁公路、铁路,强风会吹毁过江大桥等,突发灾害性天气已成为破坏交通设施的重要因素。强降水、高温、结冰、雾、霾、强风等灾害性天气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高速公路关闭,船舶滞留,飞机停航等,从而给交通运输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给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挑战
江苏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但要改变这一状况难度很大。尽管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比例偏低,风能、核电等低碳能源的大规模发展还受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需求也将快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节能减排的压力对我省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严峻挑战。
(二)给现有发展模式带来挑战
江苏省正处于重化工和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采掘业、石油加工业均是江苏的主要产业部门和能耗大户。江苏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倒逼机制,迫切要求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低能耗、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三)给农业生产带来挑战
江苏属于全国粮食主产区,而农业则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带来了病虫草害增加,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退化等新问题。如何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农业名、特、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面临长期的挑战。
(四)给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带来挑战
江苏省是水资源大省,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但是江苏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气候变化加剧了这一趋势,如何科学调配水资源、确保用水安全是一个全新课题。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增加,迫切需要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标准,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有效控制蓝藻暴发和水环境污染、切实保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这些都将给江苏的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带来严峻挑战。
(五)给海洋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江苏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的威胁。目前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不足,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偏低,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对如何解决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业产量下降、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缺乏有效对策,给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框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全面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原则
(一)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
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只有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江苏将继续把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政策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三)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江苏将继续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