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业生产过程
2007年江苏省工业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0674.47万吨,其中钢铁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7847.4万吨,占绝对主导地位(86.3%);其次是水泥熟料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为2823.5万吨,占13.7%;电石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为3.57万吨,只占0.02%。
(三)农业生产过程
2007年江苏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3.9万吨甲烷,折算为922.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稻田甲烷排放量为36.2万吨甲烷,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为6.2万吨甲烷,动物粪便管理系统甲烷排放量为1.5万吨甲烷。农田和动物粪便氧化亚氮排放量暂未估算。
(四)林业碳汇
2007年江苏省林分蓄积量6030.3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6.8%。活立木蓄积量4228.42万立方米、疏林4.6万立方米、四旁树167.9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118.2万立方米、竹林3.68万公顷。林业碳汇约折合为73.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
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排放温室气体总量为43.9万吨甲烷,折算为92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固体废弃物排放21.6万吨甲烷,废水排放22.3万吨甲烷。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一)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江苏省人民政府将节能降耗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工作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组织实施节能改造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工作,“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696.2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500万吨左右、造纸生产能力53.8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53万千瓦,关闭淘汰“小化工”生产企业4326家。15个城市、20个园区和155家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2007年和2008年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4.28%和5.85%。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265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10.35%。在39个行业大类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4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单位能耗下降1.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单位能耗下降8.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单位能耗下降9.46%,纺织业单位能耗下降8.54%,造纸及纸制品业单位能耗上升4.3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单位能耗下降6.05%。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2008年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合计节能量达500万吨标准煤。
(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江苏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两台机组已于2007年5月17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单机容量106万千瓦。江苏将大力发展风电作为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沿海地区风电开发建设全面启动。2008年全省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889亿元;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1580兆瓦,风电装备整机制造能力100万千瓦。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15.5%。
(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为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江苏省加大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力度。围绕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加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建立了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闪电定位仪等组成的气象监测系统,省-市-县可视化天气会商系统,手机短信、96121电话答询、电子显示屏、电视、广播、网站等组成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气象技术装备运行全网监控和保障系统,气象监测预警网络不断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水利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可能造成的洪涝灾害,江苏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十一五”期间,建成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完成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20年一遇、太湖治理一期、长江干流堤防达标工程;实施海堤重点堤段达标建设,加固改造一批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全面展开。开展了南水北调一期、通榆河北延送水、引江济太等重点工程建设和淮河、长江、太湖、里下河等重点区域治理,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水土保持、农村河道疏浚、圩区治理、丘陵山区水源、农村小型泵站改造等水利基础建设。
(五)生态省建设取得进展
江苏积极推动生态省建设,把杨树等板纸一体化、银杏等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林木种苗花卉、竹业和森林旅游等5个重点林业工程作为发展全省林业产业化的载体,成为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每年新增造林面积超过150万亩,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6.9%。生态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达56.69万公顷;已建成国家生态市5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1个、生态村88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