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检验检测力度。不断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加大对重点品种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抽验力度,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可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技术仲裁能力;建立覆盖各县区,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收集、报送和管理工作;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实现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验检测。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对重点食品、重点环节和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责令企业召回;改进监督抽检手段,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追踪溯源、排查举报线索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执法衔接,联合开展监督抽查,相互通报情况,提高监管效率。
(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落实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纠正执法监管中的不作为、不到位和乱作为问题;健全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查处重大食品安全案件。
(五)强化食品行业自律。加快建立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
(六)加大整顿经费投入。各县区政府要把食品安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提高执法能力,保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区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要负总责,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领导。要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设定工作时限和考核指标,逐级分解任务和落实责任。要加大投入,努力保障执法单位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加强行政执法效能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强化指导、监督和执法检查。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农牧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的监管,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的监管。商务部门负责畜禽屠宰环节整顿。卫生、质监部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综合协调,形成整顿工作的合力。要调动企业主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促进行业自律。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采取行政、认证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食品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食品安全制度,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向食品行业全面推行。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二)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各县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自觉把整顿工作作为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加强协作,整合监管资源,完善协调机制,努力解决分段监管中的空隙和漏洞,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综合整顿局面。一是要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监察机关、纠风机构要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加大监督、监察力度,坚决纠正和查处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违纪违法行为。二是要集中执法力量,整合执法资源,加大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及时向公安、监察部门移送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案件,依法严惩危害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分子。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完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健全重大食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和案件协查与协作机制,对各环节食品违法案件涉及其他环节的食品质量问题要依法查处,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