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工影响天气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缓解地面旱情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抗旱手段。要增加投入,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规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充实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器材,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移动作业系统和常备作业机制。要加强天气预报,把握有利时机,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要严格操作规程,加强空域协调,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
(六)完善节水机制和制度。要抓紧研究制订流域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制订行业用水定额,全面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保障饮用水安全、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七)做好重点领域节水工作。要加强农田节水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节水设备,推行科学灌溉制度,推广灌溉节水技术,按照因地制宜、适水种植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节水。要结合水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要加强城乡生活用水管理,加快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和节水型用水器具、计量仪表的研制推广,扩大利用再生水,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努力减少水资源消耗。
(八)加强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要尽快制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耕地条件、不同种植情况的受旱标准,形成一整套科学、定量的干旱和旱灾评价指标体系,为正确分析评估旱情和科学抗旱提供支撑。要大力推进抗旱减灾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干旱的影响、干旱形成机理、旱灾风险区划、干旱监测预警和人工增雨抗旱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抗旱减灾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强抗旱减灾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抗旱科技水平。
四、加强抗旱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统筹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与配置、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改造等规划制订和实施中要充分考虑抗旱工作需要,完善抗旱减灾功能。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应结合经济发展和抗旱减灾工作实际,组织编制抗旱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做好衔接,以优化、整合各类抗旱资源,提升综合抗旱能力,避免重复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抗旱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