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省、市、县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体育事业经费预算中安排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费。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和国内国际比赛需要,适当增加省、市专业运动队人员力量。
第九条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所需的非营利体育设施用地,可以依法通过划拨方式提供。
第十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捐赠,捐赠人可以依法对捐赠的工程项目留名纪念,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享受税收等优惠。
受赠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对捐赠的财物应当妥善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一条 体育行政部门可以独立举办或者与社会组织和个人合作举办体育运动学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第十二条 中小学校应当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省、市、县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在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鼓励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培训基地,具体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省、市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具有体育优势项目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确定为竞技体育人才基地,对基地中的优势项目和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第十三条 省、市体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据库,加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
鼓励中小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向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推荐具有体育运动潜质的青少年、儿童。
第十四条 县体育运动学校(含业余体校)与当地中小学校联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县人民政府应当对体育运动学校给予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