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二十二)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2009-2011年,全市组织认定100家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社区服务、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安排3000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实训,见习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见习期间,见习单位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由见习单位和政府提供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80%、不高于120%的生活补贴(其中市就业专项资金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见习单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食宿等必备的生活条件,同时应优先录用见习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二十三)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继续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和课程内容,组织有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本市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补贴标准,给予一次性培训鉴定补贴。
(二十四)大力开展高校在校生创业教育。各高校要加强对高校在校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2009年起,要开设SYB(START YOUR BUSINESS)选修课程(不少于40学时),建立创业实训平台,强化创业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研究,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各高校在2009年底前按标准完成创业实训平台建设的,一次性给予15万元建设扶持经费。
(二十五)加强创业平台建设。依托本市各经济功能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并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和场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以开展科技发明类竞赛、创业项目大赛等多种形式,征集大学生科技创业优秀项目,选拔优秀创业团队,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带项目和团队到基地创业。
五、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二十六)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各高校要找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着力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二十七)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做到人员、场地、经费“三到位”。要组建“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就业指导教师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同等待遇。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不少于38学时)列入教学计划。要积极开展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