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加强环境警示教育,普及绿色理念,推动绿色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消费,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市民环境意识。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活动,建成市级“绿色社区”100个,创建市级“绿色学校”300所。
7.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契机,通过生态文明村建设带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在中心村和有条件的其他行政村建设生态文明村,保证全市25%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生态文明村考核标准。
(七)核与辐射环境污染防治
1.放射源监管。加强对核设施、研究堆、核设备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核与辐射设施统一监管、过程监控、安全许可、在用登记、应急处置制度,落实单位法人安全责任制。开展清查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专项行动,加强全市放射源动态管理及废弃源闲置放射源收缴工作,不断完善辐射环境安全监控和应急体系。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计划地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掌握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加强辐射环境管理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加强辐射环境科研工作,为辐射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2.电磁辐射防范。提高辐射环境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对发射系统、工频强辐射系统、工科医电磁设备的环境监管,努力控制和降低人口密集区的电磁辐射污染,妥善解决群众关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
五、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
“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一批环境保护重点项目(见附表),共4大类,39项,总投资额约 87.5767亿元。
(一)工业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重点项目有19项,其中废水10项,废气7项,固废和危险废物2项,预计总投资6.5457亿元。
(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
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台100兆瓦机组、大唐兰西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台142兆瓦机组和甘肃大唐国际连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台300兆瓦机组脱硫,预计投资2.5900亿元。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完成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0万吨)建设、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扩建(日处理达到26万吨),新建西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10万吨)、盐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达到4万吨)和县区污水处理厂6座(合计新增日处理能力13.3万吨)。
2.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各新建1个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安宁区、西固区合建1个,在西固续建1个;在四区分别新建1座建筑垃圾场,在七里河区新建1个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
3.气化、热化工程
用三年时间完成城区1107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改造部分天然气输气管网及调压站,每年建成中压输气管30-40公里。
西热东输工程,即扩大西固热电厂的供热范围,使其供热面积达到960平方米,不仅满足西固城区,而且向东至七里河区的大部分地区。
完成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热电联产扩建工程(2台30万千瓦机组),增加供热面积1200万平方米。
以上投资76.7701亿元。
(四)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1.完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在原有2个子站的基础上,在城区再增建5个,在三县一区各建1个。
2.环境监测站达标建设。“十一五”期间,根据环境监测目标任务,将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地面水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噪声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实验室建设及监测后勤保障方面能力建设。
3.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按国家要求,在已建成1个一级监理站的基础上,再建7个,使全市9个监理站所全部达到一级标准,新建开发区监察分局。
4.环境信息化化建设。对县区的广域网进行改造,建设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局域网络、兰州市环境监控中心、独立网站、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5.污染源在线监控。对国家、省属、市属114家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实施即时监控,提高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率。
以上预计投资16.7090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措施
1.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对目前集中供热、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费等重大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建立信息互通、统一行动、联合督察的跨县(区)协作机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本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