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弘扬践行城市精神,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形象
1.大力弘扬践行“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
--集中宣传和持续展示城市精神。综合运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手段,加强对“宽容大气、自强不息”城市精神的宣传解读,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各种节庆会展和对外交流等契机,持续不断地对外宣传城市精神,展示城市魅力,强化公众城市形象意识,扩大长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城市精神。通过扎实开展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群众便于乐于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融入到干部群众心中,内化为广大市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怀、行为规范,转化为勤奋工作、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为加快长春发展、实现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应有贡献。认真总结选树和宣传推广一批践行长春城市精神的先进典型,形成“做宽容大气长春人,铸自强不息春城魂”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弘扬和践行长春城市精神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撑。
2.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形象
--打造“汽车文化城”形象。把汽车文化确定为我市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城市的重要主题文化,并以此作为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经济活动、建筑风格、形象塑造等城市文化主导元素,弘扬第一精神,创造第一品牌,着力建设第一车城。加快以汽车会展、汽车旅游、汽车运动、汽车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汽车文化建设,使汽车文化以各种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城市中的大型公园、标志性雕塑、新街路、新站点、新社区等要以汽车主题文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或以汽车品牌或汽车企业命名;加快推进汽车博物馆、汽车运动广场、汽车影视拍摄基地、汽车影院、国际汽车名人雕塑廊等项目建设,把长春塑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汽车文化城。
--打造“电影文化城”形象。重振长影雄风,保护、宣传、扶持长影文化品牌,重塑长春作为新中国电影诞生地的电影文化精神,进一步凝聚市民的电影文化情结;通过推广长影世纪城旅游和继续办好中国长春电影节,进一步扩大长春电影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广泛开展露天电影进农村、社区、校园、军营活动;大力发展电影教育,培养电影文化新人;在电视广播、平面报刊常年设立标志性电影文化专栏;在城市重要地点和醒目位置设立系列主题路牌;择地摆放电影文化标志性城雕及雕塑群,使之成为长春这座城市常规型的文化标记,共同营造“电影文化城”的浓郁氛围,充分展现长春特有“电影文化城”风貌。
--打造“雕塑文化城”形象。通过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展这一载体和长春世界雕塑公园这一文化品牌,搭建面向国际的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展示平台,使多国家、多民族、多流派的雕塑艺术不断荟萃长春。逐步使雕塑走出公园,在城市广场、主要街区规划设立雕塑作品,建立由标志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等组成的雕塑体系,形成分布广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雕塑空间载体。
--打造“生态文化城”形象。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战略,重视和加强全体市民的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法制教育,培育和引导绿色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加快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放大净月生态城生态效应,完善大黑山脉、波罗湖湿地生态体系,继续实施伊通河两岸景观带及城区水系治理系统工程。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长春“蓝天碧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适宜人居”的形象外观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内涵更加丰富、生态经济更加发达。
--打造“学术文化城”形象。深入挖掘在长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加强对优势学科和大师级的学术人物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的研究,宣传推出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充分发挥长春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和优势学科学术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沟通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托在长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整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资源,加强对东北亚文化艺术的研究和教育,提升长春城市文化的研究水平,打造“学术文化”品牌。
(二)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1.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活跃城市社区文化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的全面发展。办好长春文化艺术周、社区艺术节、全民读书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文艺调演和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组织200场以上广场文化活动。组织“文艺精品展播展映”和文艺直通车公益巡演,开展红色经典数字电影进社区、进校园、进广场放映活动,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文化成果。启动开展文化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到2012年,市级文化先进街道、示范社区达标率占全市总数的50%左右。
2.夯实农村文化阵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农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创建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社会风尚。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体育设施投入,发展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农村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着力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和农村旅游文化。到2012年,实现20户以上自然屯广播电视“村村通”,“欢乐庄稼院”、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