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规模。发挥市政府10亿元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进专业的创投管理团队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10年,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资金规模达到50亿元;2012年,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资金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完善科技部门、银行业监管部门合作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适当下放科技贷款审批权限、吸收科技专家参与审贷工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等方式,开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整合科技部门和科技园区政策、资金、项目、信息、专家等科技资源,设立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和科技保险创新试点,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七、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环境,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快培育高成长性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信息、生物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争创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孵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四大行动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行动。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社会力量围绕重点产业及园区发展需求,新建特色或综合孵化器,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内容国际化的孵化服务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培育。2010年,孵化器达到20个;2012年,孵化器超过35个,在主城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全覆盖,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60%。
实施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行动。围绕重点产业新建综合性或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育市级、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形式多样、功能专业、网络齐全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重点省(市)”。2010年,新建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其中:综合性生产力中心8家,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2012年,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70家,其中: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0家。
实施产业园区创新能力上档升级行动。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认定工作,引导工业园区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科技人才,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较强、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环境优、潜力大的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2010年,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5个以上。2012年,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10个,力争1―2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或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园。
实施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扶持行动。加快推动“三网”融合试点和国际互联网高速出口建设工作,实施TD―HSUPA终端基带芯片等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和2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发挥重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2010年,新增龙头企业30家;2012年,累计新增龙头企业50家。
八、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
围绕优势学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优势领域,引进和培养具有学术技术研发前沿水平的科技拔尖人才,培育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团队,从中产生若干具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实力的高端科技专家。重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双千”计划,提高我市科技人才结构水平。
实施巴渝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建立巴渝科技创新人才正式人选和后备人选培养制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的选拔制度,通过实施科技项目、主持研发平台、出国(境)研修等方式,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2010年,培养巴渝创新人才正式人选和后备人选各20名;2012年,巴渝创新人才正式人选和后备人选分别达到40名。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加大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有重点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持续资助、滚动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到2012年,力争引进并支持来渝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
九、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派送,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针对产业和企业创新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服务力度,引导科技机构与企业建立良性沟通合作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重点采购一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产品,以免费或低价派送的方式,引导中小企业迈入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