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问题。
1.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横向差距较大。近几年来,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速度,但与苏南产业规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产业规模方面,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56.5%、16.3%、11.0%和5.2%,我市在全省比重不到5%。
2.产业集约水平不高,层次尚待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要素集约度参差不齐,层次不高。除电容器等元器件外,我市电子信息还未形成高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普通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等大量中低档产品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从整体上看,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较为零散,集中度不高,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
3.技术人才比较匮乏,研发能力不强。目前,我市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面临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大中型企业普遍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人才的缺乏导致了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全市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终端成品比重较小,缺乏成套装备等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品。
(三)发展机遇。
1.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数字化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各种技术相互渗透,产品界限日趋模糊。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目前3G技术应用、非接触式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光电子领域的蓝光技术、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4G)等后续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等都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遇。通过推动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有效扭转我国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的局面。同时,利用我国工业化发展成果和产生的应用需求,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创新,带动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普及应用和技术创新。
3.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政策支持,瞄准内需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企业平稳运行。
4.苏通长江大桥通车和沪通铁路、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开工建设的机遇。苏通大桥通车后,我市与上海一小时都市圈的“同城”效应,加上相对较低的商务成本,以及较好的劳动力、基础设施优势,有利于我市承接上海和苏南城市的产业转移,为我市参与上海及苏南的产业分工协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三优一特”集聚工程,加快实现两大转变。即建成国内一流的光通信产业高地、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高地、集成电路测试封装产业高地和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化软件及外包产业特色基地,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品从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模式从简单加工向掌握核心技术转变。